2024年05月15日
第07版:07

泊头二幼:

自编童谣弘扬家乡文化

本报记者 寇洪莹

“滔滔之水孕明珠,千帆齐聚漕运忙。古驿泊头日月新,城水共荣创辉煌。”日前,在泊头市第二幼儿园的音乐课堂上,传来轻快愉悦的歌声。和以往音乐课不同的是,小朋友们唱的是一首由自己的老师们原创的家乡童谣。园长张云霞带领团队创作了13首童谣并制成绘本,将泊头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融入其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家乡的魅力。

寻根: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泊头历史文化底蕴丰富,但要从中筛选出适合孩子们传唱的元素却并不容易。老师们多次走访历史遗迹、文化场所,与当地的老人、学者深入交流,试图从他们的口中挖掘出更多的故事。

泊头火柴,曾享誉世界。老师们在走访明光火柴厂时,遇到一位老职工。当老师们向他请教泊头火柴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承时,老人的眼中马上闪烁出激动的光芒,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他详细地讲述了火柴的制作过程,具体操作一一示范。老匠人的严谨和对火柴的感情,让老师们深受感动。

经过一系列“勘探”,老师们最后选择了泊头火柴、泊头鸭梨、泊头桑葚、泊头十里香、泊头铸造、运河景观带等作为第一批创作素材。

创编:反复修改力求完美

“幼儿园的孩子在3岁至6岁之间,怎么能让童谣既有趣,又能让孩子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成为我们创作的一个难题。老师们虽然水平有限,但一直在创作上力求完美。”负责文稿编辑的孟聪聪老师说。老师们经常为了一个字、一个词讨论半天。

创作《桑树》这首童谣时,他们不仅多次前往营子镇苟鲁道村实地观察,还查阅了很多资料。在整理材料时,他们发现书中多记载“桑葚有五宝”。其中“五宝”之一讲的是桑黄,俗说桑树上结的黄疙瘩,在雨水多的南方常见。而在北方很少见,在泊头更是没有。“为此,老师们又专门去了一趟桑葚园,检查了许多棵树,结果都没发现有桑黄。”于是,立足本土实际,最后确定这首童谣中重点讲“四宝”:“桑树浑身皆是宝,入药价值非常高。春摘桑枝祛风湿,夏采桑果抗衰老。秋打桑叶降血脂,冬刨桑根可润燥。”

传播:多种形式传唱童谣

文化童谣,琅琅上口,易于传唱。一首首脍炙入口的童谣,在校园内争相传唱。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为了让文化童谣更广泛传播,幼儿园鼓励亲子共创MV。四月梨花盛开,孩子们站在“梨花圣境”中诵读“清风吹拂花摇曳,蝶飞蜂舞醉心房”;运河景观带边,天儿蓝,云儿飘,孩子们手牵手念着“山楂树,油菜花,健康路上齐欢笑”;十里香广场上,标志性建筑物下,一个帅气的男孩领读“大运河畔十里香,三井品牌燕赵扬”……

今年的幼儿园元旦晚会,师生们同台演绎童谣。孩子们身着蓝色汉服,边演边诵《运河古驿 大美泊头》童谣。家长们用仿真枝叶、塑料袋等制成各种服饰,孩子们在舞台上结合桑葚的成熟过程,完美演绎了《桑树》童谣。老师们则化身导演、编剧,同时兼任摄像、剪辑等多个角色,共同努力,为家长们呈现了一场独具特色的精彩演出。

“孩子们在传唱中感受到了家乡的魅力,也学会了珍惜和传承本土文化,这是我们最骄傲的。今后,我们将继续深挖本土文化资源,编创出更多富有特色的童谣作品。”张云霞说。

2024-05-15 本报记者 寇洪莹 泊头二幼: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7902.html 1 自编童谣弘扬家乡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