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
第01版:01

目标“现代化” “四个港口”建设全面提速

——我市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系列综述之四

本报记者 于海涛 本报通讯员 潘 爽 陈春宇

在黄骅港煤炭港区,一列满载煤炭的列车顺利抵达,长长的车厢被定位车牵引至抵港第一站——翻车机房。数百米外的集控操作室内,工作人员轻点鼠标,现场翻车机便开始自动运行,煤炭翻卸、传送带运输……仅仅一个小时,就完成了8000吨煤炭卸车作业。

“不久前,卸车堆存作业还需要中控调度和翻堆集控员协同联动,根据作业指令顺序手动启动设备。而在CE—TOS智能生产操作系统应用后,生产作业指令便可以通过数字孪生体,实现翻堆线全流程设备的自主准备、运行、停止、切换等操作,几乎不需要人员参与,降低单列车的生产辅助用时,缩短了作业等待时长,有效提升了作业衔接的连贯性,开创了以监护为主代替以操作为主的生产作业新模式。”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科技信息中心技术员许童童介绍道。从翻车机房到码头装船机,从单一场景到“多点开花”,随着智能生产操作系统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黄骅港智慧港口建设驶入了“快车道”。

智慧化,是推动港口现代化建设绕不开的“关键词”,也是衡量一座港口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去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作出了“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的重要指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用一项项智慧化港口建设的成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数字孪生技术为不同码头加装“智慧大脑”、设备协同调度系统在多个场景“开枝散叶”……厚植技术沃土,智慧港口建设硕果累累。一年来,我市积极打造河北渤海港口产业发展研究院高端智库平台,成功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加快推动科研成果向港口智慧生产能力转化;与中交三航院联合成立黄骅港智慧港口技术联合研究室,加强港口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等智慧技术的深层研究,促进学术研究和产业应用的有机结合;华港企业数字运营管理平台搭建完成,进一步为智慧港口建设夯实数字底座,助推黄骅港智慧化建设进程。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是现代化港口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能力要素。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做好煤炭转运过程中的粉尘抑制是绿色港口建设的“必修课”。从建港初期,黄骅港就开始了“抑尘大战”。在翻车机房、皮带机转接点处等易起尘点设置布袋除尘系统190余套,随后自主攻关实施以本质长效抑尘技术、堆场智能洒水等为代表的抑尘方案,做到从源头杜绝煤尘产生。去年9月,煤炭港区粉尘多维度云检测系统投入使用,该系统可以对堆场内起尘位置进行智能分析溯源,精准判断和推送粉尘污染超标信息,实现粉尘监测、污染区域智能预警、超标报警。

作为国家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抵减生产、运转过程中的“碳足迹”,同样是绿色港口建设的重点任务。为解决船舶停靠港口作业期间启用辅助发电机的排碳量难题,黄骅港引入高效节能技术,大力推广船舶岸电使用技术。2023年,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船用岸电系统累计成功接电1068艘次,同比增长131.7%;使用电量401.52万度,替代船舶燃油883.33吨,减少碳排放2859吨,有效促进港口及其周边区域空气质量的提升。

为进一步提升港口“含绿量”,去年我市与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沧州港口中电能源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智慧零碳示范港口项目;加快推进沧州黄骅港污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进程,进一步完善绿色港口基础设施;积极拓展绿色港口电动车甩挂集疏运业务,单日最高集港货运量达26345吨,年累计完成甩挂转运量63.8万吨。

在黄骅港综合港区泰地液体化工码头,重点货物温度、人员操作行为等数据和画面实时显示在信息平台上,整个码头装卸船作业的全流程、各环节尽收眼底,一有异常,综合安防平台就能收到警报,码头作业区域安全防范及应急处置得到了有效保障。 (下转第四版)

2024-05-16 ——我市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系列综述之四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7910.html 1 目标“现代化” “四个港口”建设全面提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