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第06版:06

在“有用的文字”里行走

——满涛散文集《行走在深处》漫谈

贺有德

山东济宁作家满涛最新散文集《行走在深处》日前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在王开岭先生的“序”《“有用”的文字》和作者的《后记》中,同时提及“有用的文字”。“序”中引用,“记”中原创,震撼人心,不妨摘录:“什么是有用的文字?在我看来,如果文学不能影响历史和生活,至少要忠于历史、记录历史,辅之以思索,给后人以启迪。”这写作信条,直率而深情,直抵人心深处。

当下的文学创作,正如王开岭先生所痛批:“妄的成分太多,多得让人恐慌,而真实的东西太少了,现实的东西太少了,‘有用’的东西太少了……文学太悠闲,闲得无聊,文学太舒适,舒适得近乎腐败。”我们不否认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但不少作家们确实走在“有用”的对立面:闲适、琐碎、轻浮、矫情、逃避现实,沉溺于“技术性写作”。“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非“有用的文字”,岂能与此相应和?久而久之,必然沦为文字游戏甚至文字垃圾,为人所不齿。

满涛的创作追求“有用”,曾这样为自己的作品定位:关注现实,关注自我——正应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998年印尼发生了大规模骚乱事件,虽举世震惊,可相隔遥远,异国他乡,大多是短暂关注,然后忘记,满涛则不然,认为这是历史,应该记录,于是有了那篇《美文》首发并获评1999年度《美文》首届报人散文奖、《散文选刊》列入年度散文排行榜的《朽与不朽的人间》;1998年至1999年间,满涛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收集各种资料,研究新旧县志,写出了近万字的大散文《鱼台治水篇》,记录百年来鱼台人治水、种稻的历史巨变,成为鱼台重振“稻改”精神的先声;1999年,全国各地乡村“海选”出现,村民自治选举,满涛投身其中,写出了《春天走过的村选路》,记录自己的所见和所思,再次被《中华文学选刊》转发。

《行走在深处》在内容或主题上始终遵循“有用”的创作信条,追求“好吃”,在形式或技巧上则不拘一格,追求“好看”。收录的54篇散文,可分为狭义上的散文和随笔两大类。如果说散文侧重于历史的记录和生活的记录,以示不该遗忘,随笔则侧重于思索,以求启迪后人。篇幅上,有长篇,比如《鱼台治水篇》《消失的人》《乡间河边永恒》《竹竿巷里觅河踪》及“文化济宁”纪录片系列等;有短篇,比如《心向运河》《剑》《酒》《笑》及“人间味道”系列,《读书偶记》更是短到极致,数百字而已……形式上,有单篇,有系列——“人间味道”系列、“文化济宁”系列及“元话剧”小系列……内容丰富,涵盖极广,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写法上,满涛用心用情用功。《鱼台治水篇》自不必说。《春天走过的村选路》写法灵活多变,不仅吸引读者、引发思考,而且层层剖析、层层深入。以旁观者、见证人身份,从侧面写“我听他讲了组织选举时的辛苦”“我钦佩基层干部的聪明”;不循常规甚至一反常态写农民“英雄群体形象被历史放大了,他们并不总是安分”,凸现罕见的真实性和深刻性。结尾升华,彰显深度与高度及前瞻性——“未来的中国必然是这样”长篇如此,短章亦然。小随笔《读书偶记》,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却短小精悍,极富跳跃性和情趣。开头出人意料:“读书最好不要在冬天的夜晚”,然后又是细节描写:“躲进被窝……此乃难得的人生佳境”,然后又一转,“然而对于读书本身来说,这种佳境未必见佳”,然后再转:“读书最好不要过于舒适”,貌似无理,其实深刻,然后又是细节描写——“去搬一张小凳……尽情地享受那片刻的光明”,结尾升华,一句“与书为伴,身外和心内的杂物仿佛都不见了”,读书净化灵魂。

北师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学评论家翟文铖教授对满涛的写作不吝赞美:“确实写得很好,叙事成熟,节奏把握得很好。”正因如此,品读《行走在深处》,因其“有用”,因其深刻,因其不事雕琢却出人意料,须慢读,用心读,方知其妙。

2024-05-17 ——满涛散文集《行走在深处》漫谈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8048.html 1 在“有用的文字”里行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