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作为农业技术人员,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旱碱麦等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进行技术攻关。”市农林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开展耐盐碱机理研究,从强筋、中筋、弱筋、抗病等方面丰富品种类型,改良盐碱地作物品种,促进深加工产品品质提升,叫响沧州品牌。
在黄骅市振学面业有限公司,准备运往天津的面粉正在装车。“旱碱麦全身是宝。”公司总经理刘振学说,随着小麦一层层被剥离,70%可出面粉,20%可做麸皮,6%可以出“二粉”,用作面酱等产品原料,余下4%还可做成“次粉”,成为一种很好的饲料。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蒸煮类食品生产,让旱碱麦实现更大价值。
目前,我市市级以上旱碱麦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3家,年加工能力达到90万吨,主要销往京津冀和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山西、内蒙等地。为了让盐碱地上的农产品种植加工产生更大效益,各龙头企业在现有市场基础上,把精深加工做深做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河北银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达介绍,公司与中国农科院建立深度合作,共同开展了以旱碱麦深加工提升为内容的“旱碱麦科研小院”项目,打造“绿色种植基地+专业存储+深加工+龙头销售”的模式,确保旱碱麦从种植到储存、从生产到销售全程绿色无公害管理;开发建设旱碱麦产业园,建立中央厨房、旱碱麦展览馆、销售中心、产品研发质检中心、粮食储备库、石磨面粉厂、面花馒头等面点加工区,以及挂面生产车间等特色生产线,打造“名片式”地方特色礼品,推动旱碱麦产业发展快速稳步走向标准化、集群化。
除了旱碱麦,沧州盐碱地上的瓜果蔬菜也是香飘万里,创出不小的销量。在盐山县边务镇星马村的农乐蔬菜专业合作社,冷棚里硕果累累,村边的收购点成了蔬果集散地。“每天来拉菜的客商不断,别看咱这儿多是盐碱地,但蔬果品质和口感没得说。”农户星之峰说,合作社的蔬果除了卖到本市外,还销往山东、北京、上海、陕西等多个省市。为了提升市场知晓率和销售量,各企业、农场还引入了直播带货等模式,加强推介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仓储、保鲜等机制手段,确保产品质量和供应。
从一粒种子,到粮果飘香,再到享誉各地的特色品牌……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奋发进取、砥砺前行,全力以赴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昔日“贫瘠”的盐碱地上,一幅现代化农业的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