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0日
第07版:07

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以中西医汇通学派先驱张锡纯为代表的医学先贤,很早就开始了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并探索出中西医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医学经验——

大医精神一脉相传 中西医结合特色凸显

本报记者 哈薇薇

南川老街中医药文化展示区

300多名乡村中医

被选入县级以上医院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1954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发表社论《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时任沧州专区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的雷爱光读后陷入了深思。因为在当时,社会上普遍重视西医,却忽视中医。这篇社论恰恰为中医、中医药正了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直侧重西医临床和西医立院的雷爱光,开始重新审视中医和中药。多年的临床实践,让他看到了很多民间“土药方”效果明显、费用低廉,百姓更乐于接受。一些医术高的老中医大多没有学历,他们扎根农村,热情服务百姓。那时的地区医院还没有中医科,更没有中医医生,如何不拘一格引进中医人才、在医院建立中医体系、发挥中医中医药优势,为老百姓提供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成为摆在雷爱光面前的迫切问题。

与此同时,这一年,沧州专区卫生科组织多家医院人员,深入沧州广大农村,访问老中医,最终在全区几千名中医中,吸收了300多名群众口碑好的中医进入到专区医院和各县医院。

雷爱光引进中医的做法,让一些人想不通。他们认为“中医不科学”,疗效慢,不能解决病人的根本问题,把中医中药引进医院不合时宜。如何纠正对中医中药的片面甚至错误看法,雷爱光决定身先士卒。他虚心向老中医学习,并号召全院职工学习中医。他还运用中医在治疗坏疽、乙型肝炎、乙型脑炎等方面取得的显著疗效证明中医、中药的价值。渐渐地,人们看到了中医之长,从根本上破除了怀疑、转变了态度。

沧州市中心医院陈秀春撰写的《一代名医雷爱光》中介绍,1956年,专区第二人民医院(原沧州博施医院)和专区第一人民医院合并为专区人民医院,雷爱光任院长。在雷爱光的主导下,医院建立了中医科,初设病床20张,主任为田鹤梅,并先后开设了中医内科、妇科、脉管炎门诊。同年,东光县的王连芳、衡水市武强县的郭锡侯等中医也被选入医院。

最终,在雷爱光的大力倡导下,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在沧州专区人民医院全面铺开。1958年12月,医院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中医中药先进单位”。

传承大医精神

中西医结合迎来大发展

上世纪50年代末期,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全国掀起了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热潮。

这股复兴中医的春风也吹到了中西医汇通学派先驱张锡纯的故里盐山,后辈中医刘振邦欢欣鼓舞。多年来他痴迷张锡纯研究,遣方用药中,处处透露着《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精髓和辩证思想。虽然一生无缘得见大医,但他有幸与张锡纯之孙张铭勋一起,共同参与整理编纂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地首版《医学衷中参西录》(共八卷)。

在编纂整理的过程中,刘振邦对“衷中参西”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将这种医学传统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后代子孙。2003年,刘振邦的长孙刘建从盐山县中医院调入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并得到国家更充分的肯定以及政策法规更有力的支持。好的时代加上好的政策,使得刘建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深研张锡纯,体悟“衷中参西”思想,著书立说。如今,他已经成长为中医博士、张锡纯再传弟子。

刘建说,张锡纯所处的时代,正是“西学”盛行之时。一些新派医家以维新自诩,炫耀西医医术高超,指责《黄帝内经》陈腐荒谬。有的中医急于自辩、反击,有的中医则主张取西医理论、用中医的方法。于是中西医“互相牴牾,终难沟通”。但张锡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沟通中西”,自成一家。他既肯定中医,也肯定西医,无门户之见。对于外来文化的渗透和撞击,张锡纯以博大的胸怀,欣然接纳,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难能可贵。

在沧州,张锡纯是一张闪亮的中医药名片,更是一面中西医结合的旗帜。他的“衷中参西”思想在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得到了全面继承和发展。

2017年6月,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室在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式成立,刘建被任命为研究室主任。

去年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卫生部门的指导下,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南川老街建设了国医堂。国医堂以张锡纯的字“寿甫”为名,在二楼设立了“寿甫大讲堂”,定期邀请相关专家作专题讲座,传播张锡纯的学术、人文思想。经过半年多的运营,现如今南川老街中医药文化展示区已然成为我市中医药文化新地标、中医药文化爱好者的打卡地,同时也是我市对外宣传、展示大医张锡纯的窗口和平台。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赵建勇说,因为沧州是大医张锡纯的故里,所以发展中西医结合,沧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建院43年来,一直把“中西医结合”作为立院之本,将中西医结合思想贯穿到每个科室、融入到每位医护人员治疗、护理过程中,在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等疾病治疗中,摸索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的新路子,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和口碑。

中西医结合并非简单叠加

须真正优势互补

当下,中西医学的汇聚和交融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认识到,两种医学体系的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成就,已经成为中国医学现代化的强大推力。而中西医结合并非简单的叠加或并列,而是要实现真正的融合。

近年来,沧州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做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

市卫健委中医科科长苗欣介绍说,在中西医结合解决重大疑难疾病上,依托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重点专科技术优势,全面整合各重点专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名中医工作室及临床科研项目等优势资源,加强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积极推进中医药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上,我市建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结合会诊制度,开展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疑难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等中西医临床协作和联合攻关。

同时,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面,我市也走在了前列。

苗欣说,沧州与京津冀多家名院、名科合作,加强我市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大“西学中”人员培训力度。针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基层实际需求,开展针灸、推拿、康复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并建立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转岗全科医师培训。

但也应看到,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中西医并重阶段,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有利时机,补短板、强优势、出亮点,推动我市中西医结合事业再迈上一个崭新台阶,应该成为未来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2024-05-20 本报记者 哈薇薇 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以中西医汇通学派先驱张锡纯为代表的医学先贤,很早就开始了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并探索出中西医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医学经验——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8394.html 1 大医精神一脉相传 中西医结合特色凸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