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需要硬实力的支撑,也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滋养。沧州,一座正在拔节生长的城市,城市面貌持续更新,这些新变化为文化成长创造出更多的空间,文化的繁荣也为城市的发展增添着活力。
城市与文化的同步发展,需要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载体。
日前,位于南川老街的运河书坊·城市书房正式揭牌投用。这家城市书房位于运河岸边,风景宜人,是读书休闲的好去处。据统计,像这样“才貌双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我市已经建设了200多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新兴的文化载体,不仅丰满了城市内涵,也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近几年来,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市积极探索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大量文化载体不断涌现。比如,大运河畔的南川老街、园博园、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等文化项目,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些文化载体在展现多姿多彩的运河文化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市的文化建设,让大运河成为沧州最具魅力的文化名片。
城市与文化的同步发展,关键是要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自5月18日起,我市相关文化部门正式启动了“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活动。活动期间,市县两级文化馆(群艺馆)会在全市范围内推出87项精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活动内容涵盖了演出、展览、培训、讲座等多种艺术形式和门类,其中由市群众艺术馆推出的沧州市非遗项目“剪纸”“刻纸”作品展、“渤海湾与大运河的交响”沧州市原创歌曲演唱会、沧州市非遗大讲堂、沧州民歌改编作品演唱会等文化活动极具地方特色。这些丰富有趣的文化活动,一方面愉悦人们的心灵,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城市品质,扩大了城市影响力。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沧州首次入选受欢迎小众旅游城市前6位。在火热的来沧旅游中,不得不提“五一”正式开街的沧州坊。在沧州坊,古香古色的四合院、戏楼、城关、牌楼等建筑,加上狮城印象、好客欢乐城、怀旧食光、娃娃总动员等网红店铺的热情好客,成功地将地域文化、美食体验、休闲娱乐与非遗传承进行了有机融合,仿佛让人们穿越到了古代运河,身临其境感受到市井文化。
实际上,一座城市无论是建设文化项目,还是弘扬本地文化,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多元的文化需求。沧州坊作为一个综合性休闲体验文化场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品味美食、体验文化。这一文旅项目助力了沧州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对于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综合品牌,以及建设美丽沧州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与文化的同步发展,需要挖掘和保留城市的历史底蕴。
在大运河畔的青县铁路给水所北侧,一处新的文化地标即将建成——青县大运河铁路文化陈列馆。整个展馆用千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及几百件各个时期的相关文物,讲述了大运河和津浦铁路的历史文化。
青县铁路给水所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列馆与给水所遥相呼应,串联起大运河与津浦铁路的历史文化脉络,展示了铁路发展的百年风雨历程,填补了全省铁路文博场馆的空白,未来将建成大运河沿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这些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地标,连接着城市的过去与未来,丰富着当下城市的文化内涵,为城市的加速发展注入了人文历史的传统基因。因此在城市与文化的同步发展中,一定要保护历史遗迹、传承历史文脉,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