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沧州泽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厂房拔地而起。公司负责人介绍,项目计划10月投产,生产牛用兽药布帕伐醌,用于治疗牛身上的寄生虫。这项技术由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的苗志伟教授研发。
目前,布帕伐醌原料药主要在印度生产,此药在国内以进口为主,虽然有厂家尝试进行开发,但是由于其合成工艺复杂,特别是产物构型控制难度大,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泽兴公司是一家生产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的企业,公司一直想进入布帕伐醌原料药这一赛道。在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组织入驻研发团队与当地企业对接时,泽兴公司负责人表达了需求后,南开大学教授苗志伟给予了回应。此后,在7个多月的时间内,苗志伟教授带领团队集中攻关,经过多次实验、中试,技术已经成熟。
“以前,布帕伐醌从印度进口,现在我们拥有了新技术,投产后可以进行吨级生产,完全可以替代进口。”泽兴公司生产经理宋国彬对市场充满信心。
来到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后,苗志伟教授的3项科研成果已进行了转化:他的“2—氯—5—氯甲基噻唑百公斤级生产技术”转让给了临港经济开发区的沧州东恩科技有限公司;缓释肥项目已经结题,并转让给了西安的一家企业。目前,他又投入了新项目的研发,包括磷系阻燃剂的研发,并与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中天邦正公司合作,研发农药原料药的合成及生产。
“相比以前,我们的研发速度更快,成果的成熟度更高了。之前在南开校区,实验条件有限,无法进行大批量的实验,而到了临港开发区,实验条件大大改善,这里有100升的反应釜,合作企业有500升乃至1000升的反应釜,可以进行大量的验证试验,这让技术成熟度更高了,有利于我们进行技术转让。”苗志伟认为,来到临港是正确的选择。
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副院长热甫开提江·木合塔尔,对临港的创新环境称赞有加:“在京津冀区域内能做化工中试的,临港开发区是为数不多的单位中的一家。为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临港开发区为项目中试提供标准化厂房、配套设施、专业化运营管理服务等,对于研发项目在本地进行转化,临港开发区还制定扶持政策。以前,老师们的研发项目,小试能在研究院完成,中试则必须跟资方或企业合作。今年,临港中试基地建成,6座标准化甲类厂房对企业和高校开放,并给研究院3个车间,一车间正在做马玉新教授的药物树脂新产品中试,二车间是与北京一家公司合作,做地塞米松原料药的中试,三车间是信诺立兴中试项目。”
苗志伟教授的几位同仁,也在临港有了自己的“奇遇”:马玉新教授主导的年产2010吨医用树脂和10万吨原料药项目,目前进入建厂阶段;张明慧院长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物资装备部签订300吨加氢催化剂粉体的独家采购合同;李伟教授的蓖麻油做生物航空煤油项目,已经完成中试,目前正在和投资方进行融资洽谈;何良年老师的蓖麻油做润滑油项目,目前正在和园区内企业进行洽谈,计划以技术许可和项目分成的方式,利用企业的生产线,年生产5000吨产品……
此外,研究院的项目团队已经承接了10项技术开发任务,有的已经结题,有的正在研发之中。研究院还积极向沧州企业推荐在校培育项目,其中,锂离子电池用新型隔膜和凝胶电解质项目已与盐山的一家公司合作,并成立新能源公司。
目前,南开大学的18个研发团队入驻绿色化工研究院,研究方向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环境工程等多个领域。
南开大学绿色化工研究院2019年挂牌运营,主要依托南开大学优势学科,包括化学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农药、安全环保等学科领域,打造国际一流的产业研究机构,在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产业发展、资产投资、高级人才引进等方面深化协同发展,形成高校科技成果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