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3日
第07版:07

天津工业大学教授李振环,将自己研发的聚苯硫醚纤维膜技术在沧州高新区进行了转化。他的工作和生活地点,也在沧州和天津之间不断进行着转换——

“膜专家”的沧州生活

李振环(左)介绍产品工作原理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更大的舞台”

5月17日,接待了两拨客人后,李振环在下午3点才抽出空来接受采访。李振环笑说:“来到沧州后,舞台更大了,咨询技术的、考察项目的、寻求合作的,源源不断的客户找上门来。”

李振环是天津工业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沧州工苑新型膜材料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沧州高新区不仅为他和团队提供了研发场地,还把园区的17号楼给他们使用,5年内免收租金,并且给予了产业转化基金支持……入驻沧州后,李振环的事业步入“快车道”,预计今年公司产值将达到2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规模。

来沧州之前,李振环不止沧州这一个选择。苏州、无锡、常州等也进入了他的候选名单。恰逢当时在天津租用的厂房到期,何去何从?正犹豫不决时,沧州高新区招商部门工作人员多次登门拜访,并邀请李振环来沧考察。

通过考察,他了解到沧州不仅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还在规划建设中国膜谷。在科研方面,天津工业大学已和沧州合作建设产业研究院,搭建起膜产业孵化平台。且沧州地处京津冀区域,位置优越,通勤只需要一个小时……最终,李振环决定来沧发展。

5月8日到9日,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大会暨中国(沧州)膜产业发展大会在沧州举行,来自全国近200家膜材料相关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代表参加。“更多目光聚焦在沧州,让我们企业的曝光度大大增加,为事业发展带来了更多契机。”李振环倍感振奋。

“媒婆”

相比博士生导师、聚苯硫醚纤维膜方向专家这些称谓,李振环更愿意称自己为“媒婆”。不过,和撮合男女的红娘相比,李振环这个“媒婆”想撮合成一对“佳偶”,要难得多。

从科研成果到转化落地这“一公里”上,要经历孵化、中试等过程,需要资金、场地、专业管理人才的支持,更需要与企业有效沟通。李振环正是促成科研成果嫁接企业的“媒婆”。

科研成果要在生产中验证,产品更新迭代需要科技支撑,企业发展则需要产品不断创新,这些是行业共识,而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却不能仅靠勇气。

李振环介绍,新产品的投入运行往往需要新的生产设备支持,同时,还会产生与之配套的人员、管理等多重成本,这些成本,少则百万,多则千万,资金压力会让一些企业望而却步,更不要提产品投入市场后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压力。凡此种种,让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难上加难。而这也是李振环创办企业的初衷,“自己有生产线,能马上投入生产做验证。”李振环说。

但这还远远不够。

作为行业内走在前端的科研人员,李振环长年为膜产业相关企业服务,行业嗅觉更为敏锐。在纤维滤料领域,李振环团队与金泉新材、浙江新和成和山东滨化等公司联合开发了耐高温和抗氧化的聚芳硫醚砜纤维材料,并推动其在高温滤料和氢能特种隔膜等行业广泛应用。“前些年,全国每年需要万吨规模的高温除尘用聚苯硫醚纤维滤料和碱水电解制氢用纤维膜等,其中只有少数中低端产品为国产。如今,解决了这项卡脖子技术,此类环境和能源膜材料在国内实现了全产业链国产化,为诸多企业降低了成本。”

结果向好,过程却并不简单。李振环往返于各企业间,记不清自己“游说”了多少回。“膜产业要想发展,就得打通上下游,解决原料、科研、转化等难题。”李振环说,“大学毕业后,我就扎进了这个行业,如今已20多年了,在这个领域中能发挥联通上下游的优势,靠的是这些年积累下的信任。”

“一粒沙”

“老李,你在外面要好好工作!”每次外出前,李振环的大儿子总会拍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李振环则也拍着儿子的肩膀,回复同样的话,“小李,你在家也要好好学习!”这是父子俩特有的默契瞬间。

这些年,李振环的工作单位在天津,待在天津日子却不多。他常常到企业现场指导,尤其在2008年到2013年间,经常一出差就是一个多月。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在一家央企待了近两个月,差点错过了儿子的出生。

来到沧州后,李振环开启了双城生活。有时,当天往返,回到天津时已经深夜;有时,在沧州一待好几天,这里成了第二个家。

对于家人,李振环感到亏欠。如今,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也能调侃着和父亲分享彼此的经历,并互相加油鼓劲。

李振环说,这些年,他一直在做难而正确的事。

由李振环团队最新研发成功的亲水型聚苯硫醚纤维隔膜,在电解水制氢过程中突破了国外的“卡脖子”技术,这款亲水型隔膜可取代日本东丽的第四代隔膜,并在国内碱性电解槽制氢领域占据90%以上的份额。“氢能源应用前景广阔,在交通、工业、电力、建筑等领域都有很广的应用范围。”李振环介绍。

他没有满足于当下的成绩,他知道,要完全摆脱国外技术的掣肘,还要研发出性能更高、价格更优的产品。

近日,中石化有关膜产品的最新生产设备将要上线,这里面同样有李振环的功劳。

“2022年,国家大力发展氢能源。电解槽中的隔膜成为关注热点和待解难题。每个人都是时代大潮中的一粒沙,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才能有所作为,我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2024-05-23 天津工业大学教授李振环,将自己研发的聚苯硫醚纤维膜技术在沧州高新区进行了转化。他的工作和生活地点,也在沧州和天津之间不断进行着转换——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8691.html 1 “膜专家”的沧州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