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康 宁
一个习惯、一个动作、一餐美食,都与健康息息相关,健康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本报“康宁话健康”专栏,记者就和您一起聊聊生活中健康养生那些事儿,让您科学养生、快乐运动!如果您在生活中有什么问题,可联系我们(联系电话:3155705。电邮:rbcsdk@163.com)。
本期话题:今年的全民营养周提倡膳食“减油、增豆、加奶”,那每人每天应该摄入多少奶、豆?有饮食禁忌的人又该如何科学食用奶、豆?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沧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田雪。
5月12日至18日是我国第10届全民营养周。今年活动的主题是“奶豆添营养,少油更健康”,呼吁人们在膳食中“减油、增豆、加奶”,倡导居民合理搭配日常膳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运用膳食指南辅助预防和改善慢性病。对于有饮食禁忌者,如高尿酸者、乳糖不耐受等人群,该如何吃才健康呢?记者采访了沧州市中心医院有关专家。
“大豆好处很多,可是我尿酸高,吃了怕诱发痛风。”很多高尿酸患者对自己的饮食很注意,有的更是不敢吃豆制品,怕引起痛风发作。
“大豆嘌呤含量较高,但在制作成豆腐的过程中,可以去掉部分嘌呤。所以,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的嘌呤含量并不高,将它们焯水后再烹饪可进一步降低嘌呤含量。”沧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田雪说,痛风没发作时,是可以适量吃豆腐的。但要注意,高尿酸患者每日摄入量不要超过100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平均每天应摄入15至25克大豆或相当量的大豆制品,目前我国2/3以上的居民未达到推荐摄入量,应适当增加。
“一日三餐可选择不同大豆及其制品食用。”田雪建议,对于全素食人群,推荐平均每天摄入大豆及其制品50至80克,蛋奶素食人群摄入大豆与豆制品宜为25至60克。
需要注意的是,食用自制豆浆一定要煮透,防止中毒;烹制大豆及其制品时,要坚持少油、少盐、少糖的原则。
此外,摄入畜肉过多的人群,可用大豆及其制品替换部分肉类,既保证了优质蛋白质摄入,又可减少因摄入过多畜肉而引发健康风险。
除了“增豆”外,适当多喝奶对身体也有诸多好处,如补充蛋白质和钙元素等。对于乳糖不耐受或蛋白质过敏人群,又该如何补充奶呢?
“乳糖不耐受人群可选择无乳糖、低乳糖奶或酸奶、奶酪等发酵乳制品。如果对奶中的蛋白质过敏,可将奶煮开后再用文火煮10分钟至15分钟,过敏原可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降低喝奶后的不适反应。”田雪建议,超重肥胖、高血脂人群可选择脱脂奶或低脂奶。
选择奶及奶制品要先看配料表,优先选择配料为生牛乳的奶制品,不要用含乳饮料代替奶。除牛奶外,羊奶、马奶、驼奶等也是重要的奶制品,大家可多元化选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人每天应摄入300至500毫升液态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由于我国大多数居民实际摄入量远低于推荐量,鼓励多摄入。
日常饮食中,油脂类食物必不可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以25至30克为宜。但我国居民烹调油目前的平均摄入量已超出推荐量的1/3。减少烹调油是减油的重点。
除了烹调油外,像肥肉、动物内脏等饱和脂肪类和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不宜多吃。吃畜肉宜选瘦肉,每人每周畜肉摄入量控制在500克内。
此外,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2型糖尿病及超重肥胖人群应控制脂肪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