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晓卉
这两天,沧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马上要到六一儿童节了,给星月社的孩子们准备什么样的节日礼物?一番商议后,大家最终确定好“节日礼单”——书籍、文体用品等。
星月社是一个由数百个孤独症儿童家庭组成的公益服务团体。2022年,星月社成为市关工委的帮扶对象,建设了星月社青少年教育工作室。自此,这些特殊的孩子便“住”进了市关工委工作人员的心里。他们先后为10个孤独症儿童家庭各争取上级帮扶资金3万元。在星月社组织开展的各种公益活动中,市关工委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用心陪伴……
这是市关工委用心用情呵护青少年儿童成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关工委带领一大批退而不休的“五老”志愿者,在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广阔舞台上发光发热、挥洒爱心,为青少年儿童守护美好、点亮希望。2020年,市关工委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荣誉背后,离不开市关工委上下付出的努力。市关工委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最终明确了发力方向——发挥“五老”志愿者力量,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创办集教育、辅导、娱乐于一体的“青少年教育工作室”。创建过程中,市关工委引导各地探索出不同的创建模式。有的由“五老”人员利用自家房屋创建、有的由村委会(社区)利用闲置房屋创建、有的由未成年人服务管理部门利用办公场所创建、有的则由社会公益组织利用活动场所创建。
为使青少年教育工作室创建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市关工委出台文件,对场所选择、室内设置、物资配备、工作室命名等进行详细规定。同时,市关工委领导还定期对青少年教育工作室进行巡访,检查其运转情况。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特色经验,市关工委及时宣传、总结、推广,以达到学有先进、干有榜样的效果。
目前,全市共建起青少年教育工作室1202家。东光县“五老”志愿者王桂荣、崔庆文、李吉杰、胡连强、马吉良等十人均为退休老教师,他们或利用自家闲置房屋,或利用村委会提供的场所,分别建起青少年教育工作室,与当地10名青少年结对帮扶,帮孩子辅导功课、在物质和心理上给予关心和温暖,让孩子们无论从学习成绩上还是性格上都有了很大改变。海兴杨建清青少年教育工作室向十几名留守儿童教授书法。“不光是书法,我还教孩子们剪纸、绘画。能够让孩子们的童年过得更精彩、更有意义,那就值了!”杨建清说。
如今,“青少年教育工作室”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11名“五老”结对帮扶青少年,受益青少年达4097人。市关工委打造的“青少年教育工作室”品牌也得到了中国关工委充分肯定,被评为“全国优秀儿童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