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瞳 言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沧州博物馆的小讲解员们精彩的公益讲解,赢得参观市民一致好评。这种沉浸式的互动,让孩子对文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与理解。
徜徉博物馆,人们常有“游目千载,对话古今”的感觉。这些文物,或是一尊精美的雕塑,或是一本残缺的画卷,或是一件古朴的器皿,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它们都是文明传承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如何让文物“开口说话”?除了生动的展示、专业的解读之外,丰富的互动,也是让文物讲述文明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沧州博物馆的重头工作之一。
举行古代礼仪展演和诗经诵唱活动;“博物馆里的手抄报”走进广州路小学与解放路小学,为同学们讲述“远古人的一天”“我为文物做件花衣裳(青铜篇)”……近年来,沧州博物馆通过举办讲座、集印章、进校园、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等,吸引了大批市民参与。这些互动活动,不仅提高了市民的参与度和兴趣,也推动了文物知识的普及和传播,让市民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文物的理解和认识。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持续不断地释放着文化影响力。除了展示文物外,也要让市民通过与文物的对话、互动,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让人们对博物馆更加喜爱、欣赏、向往,这也有助于不断增加文化的热度、培厚文化的土壤。
沧州博物馆今年推出的一系列活动,如认识家乡——从“博物”到“博悟”系列研学活动、来博物馆里寻找春天等,都是让市民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思考,从而收获心灵的愉悦、精神的满足。
精美的展陈、生动的叙事、沉浸式互动,使得文物不再是孤立的展品,这些活动让精彩的故事有载体、深厚的文化可触及,也吸引着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品读历史、感知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