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9日
第07版:07

许春荣:读经典 巧教学

本报记者 齐斐斐

谈起马克思主义教学,也许人们想到的词是“深奥、难懂、枯燥”,然而在沧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许春荣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却感受到了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的轻松与顿悟。

47岁的许春荣是一位法学博士,本科保送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博士均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一路前行,许春荣说最大的动力来自于父亲的愿望。

她的家乡是南皮县穆三拨村,父亲是名退役军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参加高考。大学梦成了父亲一辈子无法实现的梦想。不上大学也得继续读书,在许春荣的记忆中,父亲经常早起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看书,干完一天农活,父亲依然会在灯下捧书读到深夜。家里的炕头上、桌子上,都是父亲从大集的旧书摊上淘来的“宝贝”。当父亲得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时,那种洋溢在脸上如获至宝的喜悦,许春荣现在仍记忆犹新。

父亲强烈的读书愿望一直影响着她,父亲那句“我最想考的就是中国人民大学”,也无形中成了许春荣的目标。从小学到高中,她刻苦学习,从未有过一丝懈怠。品学兼优的她,终被保送河北师范大学政教系。毕业后,来到沧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

在教学中,许春荣结合工作实践,不断学习,不断深造。她白天教学,晚上埋头读书,在单位和家人的支持下,接连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博士,实现了父亲的愿望,也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在马克思主义教学中,许春荣的课程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解。“思想类的学科教学,怎样把理论讲得生动,把所教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成长生活中,这是我教学的目的,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许春荣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深入研究的时候,经典著作本身的魅力就很大。

这些年,由于工作需要,她读相关思想政治理论书比较多。马克思主义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形成的思想体系,这让许春荣在不断深研中感悟越来越深。

她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对比,觉得这两种思想是互通的。这样的观点也成为她丰富课堂的一部分。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高度契合,都涉及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儒家讲“父慈子孝”是从生命情感的角度诠释父子之间的交互关系,所以根据儒家思想,能否家庭幸福取决于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方式;而马克思则认为,世界、人生是通过我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世界怎么样、人生如何,关键在于我们实践的方式。所以,他们的意思在这里是相通的:美好的未来要用正确的方式打开。

许春荣说,人生最重要的一本书是生活。读书要从有字的书和无字的生活之书这两本书中间来来回回。读书不是为了消磨时间或寻找安慰,而是为了学会面对生活的烦恼、痛苦、焦虑和恐惧,找到生活的希望。在读书中努力创造、改变、实践,守护好自己的心灵,做一个岁月的乐观面对者,做好自己人生的书写者和创作者。

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许春荣建议孩子们多读经典著作。因为知识性的教育,学校已经提供了很多,但如何做人,还需要孩子们自己去努力了解,并在生活的实践中多多体悟。

2024-05-29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9283.html 1 许春荣:读经典 巧教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