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王昱鑫 李坤霖 许晓峰
高品质蔬菜拿到进京“通行证”
近日,位于吴桥县宋门乡王温村的吴桥春又来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陆续歇棚。合作社负责人季晓云介绍说:“合作社有12个温室大棚、24个冷棚、140个拱棚,种植蔬菜品种较多,约80%的蔬菜销往京津地区。
合作社的蔬菜能受到京津市场的青睐,季晓云直言和两个因素密不可分。“一方面是区位因素。京津客商从德州北高速口下车后,再驾车约15分钟就能到达合作社,全程只需要2个多小时,好多客商就是看中了这里交通便利。另一方面是质量优势,合作社的蔬菜品质量优良,唯有质优才能获得更多客户。”
为了进入京津市场,季晓云费了不少工夫。明确绿色种植发展路线、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购入专业检测设备、出具农药成分检测合格报告……一项项措施,使得合作社蔬菜质量快速提升。2022年,合作社拿到了环京周边蔬菜基地通行证,并由此进入环京蔬菜联盟,获得更多北京客户资源。2023年,合作社又摘得一项含金量更高的荣誉——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标准化基地。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标准化基地建成后,蔬菜从种到收,其间技术管理、用药检测等都可通过二维码溯源,为蔬菜质量再添一道保障。
交了100多万元“学费”
季晓云做农资起家,此后又成立合作社,流转了1000亩土地种植大田作物,年年丰收。对于大田作物种植,季晓云很有心得。
2016年,在好友的邀请下,季晓云开始涉足蔬菜种植。当年,她们流转了300亩土地,建起12个温室大棚用于种植长茄,100个拱棚种植韭菜。由于不了解市场行情、不懂技术,第一年,就赔了100多万元。第二年,朋友因故退出合作,又亏损了70多万元。此时的她面临着选择:是及时抽身还是坚持到底?
从事农业多年,季晓云当然明白农业投入高回报慢,也知道隔行如隔山,更深知做农业得一步一个脚印。于是,她选择了往前跨一大步。回首当初的决定,季晓云感叹:“那会儿,我大儿子已经上了初中,父母身体也硬朗。我那时38岁,正是人生中最好的年华。积累了一些经验,心里也有一股冲劲,正好可以拼事业。”
季晓云的爱人说她不撞南墙不回头,季晓云却在心里憋了一口气:“我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撞了南墙也不能回头,一定要看看自己能不能做成这件事。”
打定主意后,季晓云开始思索,大棚蔬菜大多运往本地商超或进入本地市场,价格上升空间不大。合作社位置好,为什么不能向京津市场发展?考察后,季晓云发现京津市场的蔬菜价格高,同时对品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既然想把蔬菜销往京津,就一定要在品质上下功夫。”季晓云说。
韭菜是合作社的“明星”产品,也是合作社第一个取得绿标的蔬菜品类。韭菜取得绿标不容易,主要是韭蛆难治。为了避免使用高毒农药,季晓云专门外出考察,并带回一种“以虫治虫”的防治韭蛆的方法。这种生物防治技术达到了绿标的要求,每亩地的成本也上升了600到700元。
“我们的头茬韭菜品质特别好,尽管每公斤比市场批发价要高0.6元,但很多京津客商却愿意前来收购。”季晓云说,“我们还要继续开拓京津市场。我相信,只要品质过硬,扩大市场只是时间问题。”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
合作社的3位技术员都是季晓云高薪聘请来的。他们对合作社的种植管理有绝对的话语权。“对于我提出的意见,他们有时候会毫不客气地说‘这事必须听我的’。”季晓云对他们非常信任。
种植蔬菜第二年,季晓云的女儿出生。女儿才两个多月,季晓云就把大部分心思放在了合作社,她常常清晨5点就到了地里,晚上11点才回到家中。种什么、怎么种,蔬菜长到了什么阶段,需要怎么处理,季晓云事事都要操心。“第一年种长茄,就是因为不懂技术才导致‘全军覆没’。”季晓云想做个“专业选手”,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天下来,她常常觉得自己分身乏术。“专业的事还是得交给专业的人。”
目前负责韭菜管理的技术员是山东人,有多年的韭菜种植经验。起初,这位技术员并不愿意来到吴桥,季晓云看中了他的踏实负责,再三邀请。“我提出工资随他定,他提出一天300元的工资要求,在我看来那也没问题。”季晓云认为,既然合作社确定了高质量发展路线,就必须有专业的人来支撑,质量有保障,合作社才能快速发展。
“现在合作社的发展已经步入正轨。今后,还是要在质量上下功夫,进一步开拓京津市场。”季晓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