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三十七个世界无烟日,主题是“保护青少年免受烟草危害”。连日来,记者针对读者反映的“许多家长等孩子放学的时候,在校门口吸烟”这一情况,对多所学校走访后发现,这一问题确实具有普遍性。维护校园周边“无烟”环境,保护青少年免受烟草危害,应引起足够重视。
学校门口成二手烟“重灾区”
5月28日下午,临近学生放学时间,在御河路一所学校门口,校门前等着接孩子的家长越聚越多。一些家长掏出香烟“吞云吐雾”起来,有的甚至紧靠校门一边吸烟一边向学校里张望,孩子们走出校门时都免不了要吸入二手烟。
数日来,记者走访发现,这样的现象并非个案。很多家长相互熟识了,见面递烟成了一种“礼节”。如果孩子放学延迟,家长交谈半晌,路旁垃圾箱里的烟头、空烟盒更是明显增多。有时孩子放学出校门,一些家长手里的烟还没掐灭。这种情况让很多不吸烟的家长十分反感,一些人一接到孩子,便捂着孩子的口鼻,快速离开。
一些家长不无担忧地说,校门口吸烟行为,不仅污染学校周边环境,而且严重影响了他人健康。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模仿能力强,看到家长“吞云吐雾”,难免心生跃跃欲试的冲动,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控烟“模糊地带”管理难度大
“校门外不能成为控烟的‘法外之地’。”学生家长韩璐告诉记者,一些学校的保安和老师之前曾对家长的吸烟行为进行过劝阻,但收效甚微。很多老师和安保人员对此也很无奈,“由于发生在校外,我们只能尽力劝阻家长们的吸烟行为,而无权禁止。”
“学校门前吸烟影响的可不只是自家孩子,也影响其他孩子和家长的健康。”韩璐说。
记者咨询律师得知,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提出,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烟、酒、彩票销售网点。但除了销售,学校附近什么范围内禁止吸烟,尚未有明确规定。相关法规也提到,任何人不得在学校、幼儿园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公共场所吸烟、饮酒。然而,“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公共场所”是否包括上下学高峰时段的校门口?如果包括,范围多大?这些都没有明确规定。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亟待多方共同发力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杜绝烟草危害,家庭、学校、社会必须通力合作,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可以尝试在校门口张贴禁烟标志牌、设立禁烟宣传员等,最大限度减少校园门前吸烟行为。”沧州市第四医院慢病管理中心主任张保军表示,有充分证据表明,青少年长期暴露于二手烟中,会导致支气管哮喘、肺功能下降、中耳炎等疾病。
此外,部分家长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度补漏”,对禁烟的“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公共场所”予以细化,明确是否包括上下学高峰时段的校门口、范围多大,校门口如何严格执行禁烟、谁来做好第一责任人等内容。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将学校周边的禁烟红线划定好、守护好,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才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更有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