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相艳
小小塑料桶,会有什么大学问?
小技工怎么历练成大工匠?
大工匠精神如何与现代企业家精神相融合?
去沧县杜生镇前史楼村和渤海新区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探寻一下史树恒和他一手创办的沧州高大宏业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河北高大永恒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两家现代化特肥包装企业,或许能找到问题答案。
小作坊里的大梦想
2010年,跑了5年业务后,27岁的史树恒筹集30万元资金,建立了自己的特肥包装厂,专门生产液体化肥塑料桶。从此,在那个350平方米的车间里,史树恒孤注一掷。他除了外出跑业务,吃住都在里面,开启一个人的创业远征。
那时,他自认为还是个楞头小子,憋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做就要做最好。
父亲并不看好他的选择。他愿意让儿子跟着自己做红枣生意,发不了家,也饿不着,平平稳稳过一生。
史树恒不愿走父亲的路。从小跟着父亲十里八乡收红枣,辛苦不说,最关键的是,做不来与百姓“分厘必争”的买卖。枣民渴望每公斤红枣多几分钱,收购方千方百计压低几分钱,这时考量的不仅是生意,还有情感。有一次,史树恒与父亲拒收一车劣质红枣时,那位枣农扑通跪下,苦苦哀求。红枣收下了,但史树恒的心灵深处却留下一道深深的印痕。
那时,史树恒萌生一个大梦想:如果可能,绝不如此与民争利,做一家利国利民的企业,坦坦荡荡去帮助更多人。
这颗梦想的种子,开始在350平方米的小作坊里生根发芽。
老板、业务员、技工、搬运工,史树恒一人分担了所有角色。为打造一个新模具,经常是边查资料、边实践,通宵达旦,彻夜不休。
不敢干、不试验,怎么知道不行呢?失败了,不重来,怎么知道下一次不会成功呢?
他山的石头
史树恒的办公区,摆放着上千个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塑料桶和瓶瓶罐罐。绝大多数是他们生产的,也有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买来的。
史树恒出差有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总会到进口商品店转转。不是去买奢侈品,而是去看商品的包装。护发、美容、环保……凡塑料制品的外包装,都是他“猎奇”的目标。造型美观的、精巧的、独树一帜的,不管什么商品,不管价格多贵,都买下来,带回观摩研究。至于里面是什么“内容”,不是他想要的,能用则用,不能用就倒掉。
有一次,他去德国出差,看中了一款花肥的塑料包装。买下来后,颇费了些周折,才把肥料送给一户人家,抱着空桶,急匆匆赶上当日回国的最后一班飞机。
他要的不是“内容”,而是“壳子”。
这一现代版“买椟还珠”的故事,揭示了史树恒一路创新的成功奥秘。创新需要灵感,灵感需要借鉴。史树恒最擅长从别的行业包装,去寻找借鉴的灵感。这些被他称为“他山的石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史树恒这里,“买椟弃珠”不是一个不识珍宝的寓言,而是一个打开视野的神话。
两只丢失的桶
2022年植保会(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上,史树恒带着最新研发的产品,再度亮相。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刚展出的两只塑料桶不翼而飞。
经过主办方查找,原来是某地同行偷偷拿走了。其用意,不言而喻。
团队人员执意要回,并讨个说法。史树恒无奈地一笑说,随他去吧,不要也罢。
不是心宽体胖,而是源于深度自信。身为做模具起家的技工,他知道这个行业的技术难度并不太高,虽然自己的团队一直在创新,并拥有几十项专利技术,但想不被模仿很难。明明自己刚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产品,上市没多久,对手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售卖一模一样的产品了。
与其闭门自保,不如敞开胸怀,广纳同行,倒逼自己一路领先,永远走在研发新产品的路上。
一个自信的工匠,只是被模仿,从不被超越。
一个自信的生产企业,产品不仅遵循国标,更要有自己的厂标。
特肥包装的“抗摔指数”跌落实验,国标是5升以上产品,高度为1.2米;5升以下产品,高度为1.5米。来自高大宏业和高大永恒的塑料包装抗摔指数全部为4米。
为什么是4米?因为考虑到叉车的高度,考虑到包装桶盛载“内容”的价值,因为一种推己及人的情怀。一般叉车都要高达4米,万一装卸车的过程发生脱离,一个桶不值钱,里面的特肥损失,是谁也不愿看到的。
那就在包装上做到极致,确保使用“高大”产品的人“万无一失”。
同样的模具,同样的原材料,同样的工艺,造不出同样的产品。因为人不一样,生产氛围不一样。
这就是史树恒的自信。
得道者多助
沧县杜生镇是全国有名的药包材生产基地,从事相关产品生产的企业群星璀璨。
从350平方米小作坊,到逾万平方米大车间;从一个人在机器旁挥汗如雨,到整排机器人不知疲倦地精准劳作。史树恒坦言,在地方同行业中,“高大”不是规模最大的,不是起步最早的,但一定是发展相对较快的。究其原因,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史树恒感谢这个大力发展特肥产业的时代,让他搭上了农业发展这趟列车;他更感恩遇见的每个伙伴,让他在成长的每一步,迈出的都是稳健的步伐。
在小作坊里摸爬滚打时,通过山东寿光一客户引导,他在产品规格上做出突破;当沾沾自喜打开市场逐步壮大时,北京一客户让他看到提升产品定位的重要性;困于产品工艺老旧进入瓶颈期时,来自潮州的生意伙伴,让他看到建立智能化、信息化工厂的紧迫性。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催化剂。
而这一切的核心,源自史树恒的双赢理念、利他思想。
有个上市公司,曾是高大宏业的下游客户。后来,一同行为其低价供货。当该同行因为生产能力有限,反过来请求高大宏业为其代加工时,史树恒没有选择代加工,而是大方地把现成模具送给对方。
反正放着也没用了,还不如送人,让对方受益,也发挥了这些模具的作用。
丢了客户,要反思自己的问题,一定是自己没经营好,不能陷入恶性竞争。
如今,除了西藏,全国各地都有史树恒的优质客户。
不只是产品合作,更是一份感情的经营。不知道这算不算史树恒的生意经。
闫阿姨、赵伯伯……言谈中,史树恒总是把这些人挂在嘴边。他说,他们都是“高大”的贵人。
初心与使命
从在小作坊苦心琢磨产品工艺的那一刻起,史树恒给自己的发展之路做了定位:只做中高端产品,决不降低品质。为此,他错失了大量客户。
一些业务员苦苦建议,能不能兼做一点低端产品,市场上需求量很大啊!如果允许,马上就有大批订单,尤其创业之初,企业多么需要这些利润。
坚决不能打乱市场定位,宁可丢客户,不丢品质。史树恒顶住压力,坚持着初心。
工匠精神需要的倔强与精益求精,完全浸入到他的经营管理理念。
时间考验了坚守的意志,也检验了一切。经过两三年的苦心经营,他的优质客户逐步稳定并扩大。
史树恒给团队每一个成员不断灌输这样的理念: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和持续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刻意迎合市场。初心不改,用心做,总会被看见。
当然,史树恒没有忘记创业之初的另一个誓言:不与民争利,做利国利民的事业。如今,企业蓬勃发展,他在点滴中默默践行着一个企业家的社会使命。
一个时期,社会上因消毒产品紧缺,塑料包装制品陡然紧俏,价格水涨船高,史树恒却作出一个相反决定:降低消毒液桶的价格,成本价出售,为抑制飞涨的价格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乡村、学校、邻里,哪里有需要,他就帮到哪里。因为他时刻记着枣农的那一跪。
所谓情怀,不在豪言,只在每一个细节。
瓶盖上的奥秘
一些液体材料生产出来是有气体的,怎么让气体渗出,而液体不洒?
高大在小小的瓶盖透气膜上做足了文章。
最初,“高大”半购买、半加工。市场上有9角的,坚决不买两角的。虽然做的是“壳子”,但史树恒却格外珍惜“内容”,因为那才是消费者的终端需求。“高大”只是为“内容”提供最好的保障。这是史树恒的行业清醒,也是“高大”雄起的奥秘。
小瓶盖,大匠心。史树恒一次次走进车间,与研发团队开始了生产机器的研发。反复锤炼,千百次试验,千百次推倒。从安装透气塞,到超声波焊接,到排气量检测,到劣质产品自动识别剔除,苦心人天不负,一整套全自动生产线行云流水般衔接下来,产品性能空前提高。
应用中,史树恒发现,总有一些液体过于黏稠,很容易粘在透气膜上,影响透气效果。客户没注意,但史树恒看到了,自然装进心里。想客户所想,更要想客户所未想,才能产生创新的触发点。“高大”又反复实践,研发了保护网技术,在瓶盖里巧妙安装了小小保护网,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
匠心,从来就隐藏在细节中。
十几年苦心经营,史树恒由楞头小子,成长为稳健的企业家,荣获的头衔、荣誉不计其数。这些荣誉是社会认同,更是社会责任,就像鸟儿珍爱羽毛,他以此更加审慎自己的言行。
有一份荣誉,史树恒无比珍视,那就是由沧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沧县大工匠”证书。手捧证书的那一刻,史树恒似乎看到,14年前在那个350平方米小作坊里通宵达旦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