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汀
每天电话催收不超过3次,晚上10点以后不能催收,不应向联系人催收……近日,《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发布后引发不少热议。虽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催收也要把握分寸,不能掺杂暴力威胁。要根治催收乱象,除了规范“事后算账”的度,也要把好金融机构放贷前的“授信关”。
“老赖”欠钱固然可耻,但金融机构在追债的过程中,终究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如今,为了满足金融机构的追债需求,一些催收公司绞尽脑汁,频繁发短信“轰炸”、来电骚扰“呼死你”、泄露个人信息等手段令人不胜其扰。因此,出台催收行业管理措施很有必要,以政策干预刹住暴力催收的歪风邪气,才能更好地还原文明本色。
其实,有些欠债不还的行为,早在金融机构放贷之初,就已埋下了伏笔。有些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任务,存在盲目授信、过度授信的情况,在缺乏足够核查的情况下给部分用户开卡,从而为日后收款留下了隐患。在信用卡使用过程中,一些金融机构还存在鼓励甚至诱导消费者超前消费的现象,导致部分用户因过度消费而不能及时还款。给予不同的客户何种额度的授信,金融机构不妨严格做好事前预判,避免因急于放贷造成追债难的窘境。
要求金融机构规范催收行为的同时,借款人在透支消费前,也该好好掂量一下自己的钱包,避免因过度消费导致无力偿还贷款。有的借贷者明知自己难以偿还,依然进行大额借款,并有恃无恐当起了“老赖”,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及时回流资金。说到底,放贷这件事“救急不救穷”,额度可以适当透支,但诚信不能打折。对于正规金融机构,既要规范催收,也要通过探索更多强制扣款、变现的合法途径,保护其合法权益,进而避免“暴力催收”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