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汝汀
日前,一场以“书香庆云 共享文明”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在盐山县庆云镇举行。古树下,大殿旁,手捧书卷、声情并茂的孩子们,与古城风貌相得益彰,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行走在庆云镇,精心绘制的“庆云八景”引人瞩目。这些浓缩了当地人文风情的画作,记录着庆云悠久的历史,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据介绍,庆云位于盐山县城东南28公里处,南临漳卫新河现存的明代古建筑群,修建于明洪武六年,由泰山行宫、庆云文庙、衙署二堂、明监狱遗址四部分组成,是目前环渤海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
近年来,庆云镇高度重视历史古建筑修缮工作。目前,投资350余万元的文庙修缮及内部装修展陈工作已完成,明清文庙再展新姿;投资40余万元的泰山行宫周围环境整治工作也全部完成,行宫魅力得到彰显。同时,修建了明监狱遗址铁质护栏;按照国家级文物保护规划重新规定了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编制了《河北省盐山县庆云镇明代古建筑群国宝申报材料》;改造了北古护城河,修建了木质仿古护栏和护城河小花园,形成了古护城河观光带;对历史建筑进行了精确测量,并设置标识牌,实施挂牌保护。
古城风貌再现,加之浓厚的历史底蕴,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这棵树给庆云百姓留下了美好回忆,成为主政官员清廉勤政的象征,历任官员都妥为保护至今。”在衙署二堂后院,一棵高20余米、树幅半径达8米的古槐,生机勃发、苍翠挺拔。古树旁,庆云镇一级主任科员周杰正在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古槐的历史:“相传,清乾隆年间,完颜岱任庆云知县,为当地办了很多好事、实事,颇受老百姓爱戴。他的夫人索绰尔氏植这棵树,意在希望丈夫像槐树一样不被虫蛀,清正廉明。”
立足于提升知名度、带动周边发展,盐山县积极谋划古城旅游开发,将庆云建设成为融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古城旅游于一体的旅游小镇。2012年,庆云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
踏入泰山行宫,只见院内苍松翠柏,四周绿柳成荫,环境幽美肃静。行宫坐南朝北,由南往北依次是门庭、照壁、大殿、铃铛阁。每当落日余晖,宫内风吹叶响,蝉鸣鸟叫,加之铃铛阁上168只铃铛鸣响,犹如笛声绕耳……这个景点被称为“西山暮笛”。每到节假日,就会有很多游客到泰山行宫参拜祈祷,寓意事事顺遂、马到成功。
以泰山行宫为平台,庆云镇还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邀请书画爱好者围绕传统文化现场书写、创作,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前来观赏的游客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600年世事风雨,说不完的古城故事。在盐山县政协支持下,庆云镇全面系统搜集整理历史文化资源,并出版了《卿云·庆云》《李之仪传》《历代诗人与庆云》《一代宗师孙振环》等书籍,为后代了解古城历史文化留下了宝贵财富。
“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史记·天官书》中的这段记载,形象描绘出庆云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也是“庆云”命名的由来。参天的古树,风蚀的残碑,见证了这里的繁华与风流、神奇与秀美。这里触手可及的“文化之风”“清廉之风”,深嵌入在肌肤和骨子里,唤起人们心灵的记忆。随着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工作的推进,古镇迎来了新生机,焕发新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