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5日
第07版:07

唐培德:书中自有“黄金屋”

本报记者 寇洪莹

昨日,远在甘肃的唐培德微信里收到一张图片,是在老家泊头的妻子发过来的。图片上是一株有些枯萎的牡丹树,已经有400多年的树龄了,价值百万元。唐培德看了一眼,当即给出解决方案:“牡丹刚过花期,有些脆弱,叶子只是有点干,打3次叶面肥、预防菌类病的农药就行了。”

今年56岁的唐培德是泊头市王武镇唐庄人。多年来,他在西北做生意,又在老家承包数百亩地种牡丹,他说他的成功离不开读书:“如果不是读书,我不会做进口业务,让我从低谷逆风翻盘;如果不是读书,不停地向专家前辈学习,我不会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牡丹园,让数万株牡丹绽放在大运河畔。”

三年苦“啃”专业书

2004年是唐培德的人生低谷期。那一年,父亲去世。他兄弟姐妹4个,父亲最宠他,而父亲去世时,他却远在甘肃。再加上那年业务也不景气,他深受打击,一下子感受到了什么叫人生的至暗时刻。

那一年春节回家,他几乎身无分文。他在老家承包的土地,种的五六十亩白菜还没有卖,他更拿不出钱给工人开工资。大部分人表示理解,有的乡亲还把梨窖腾出来让他放白菜。但也有人言辞激烈,说了些难听的话。

唐培德跑到梨树地里大哭一场,暗下决心:“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春节后,唐培德卖掉白菜还清工人的工资,背起行囊再次踏上征程。

在朋友的推荐下,唐培德将目光锁定在电机配件的进口业务上。可是对于初中都没上完的他来说,工程报价单上的英文他都不认识,更别说谈业务了。于是,他跑到兰州,转了10多家书店,买到所需的《英汉机电工程词典》《汉英机电大词典》等专业书,花了五六百元。而这些钱还是他从合作方那边借来的。那时他每天的开销不超过10元,当地有名的兰州拉面2元多一碗,他舍不得吃。他买来鲜面条,用清水加盐煮一煮,实在吃不下去了,就买袋榨菜下饭。

每天凌晨4点多,唐培德就起床了。拿出专业书,开始“啃”起来,他不会读,就死记硬背。左手翻着书,右手开始在纸上写,一遍记不住,就两遍、三遍……甚至百遍。看累了,唐培德就出去跑跑步,回来接着背。

一本专业书里涉及的词汇有16万多条,唐培德硬是把它拿下了。他拿下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笔笔业务。唐培德没有倒下,他慢慢站了起来!

200本日记写人生

唐培德除了喜欢读专业书籍,还喜欢看曾国藩的书。他翻阅《曾国藩传》,了解他的平生故事、奋斗历程,体会曾国藩的成功和失败,以此不断激励自己前进。

曾国藩喜欢记日记,唐培德也喜欢记日记。清晨,他会在日记本上写下一天的计划,主次先后排序,督促自己当天去完成。一天结束,他会将当天的经历写在日记本上,然后复盘反思:哪些事做了,哪些事没做,哪些事完成了,哪些事没完成,没完成的原因是什么……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唐培德写下了200多本日记。“日记本就像我的一个老朋友!”这些日记本,既记录了他的过往,也见证了他的成长与变化。

记者眼前的唐培德,皮肤黝黑,穿着格子衬衣,身上斜挎一个小包,十分朴实。

“我就是一个农民,不能忘本。我最难的时候乡亲们帮助过我,有能力了我要回报家乡。”这些年他在家乡承包土地,安装上变压器,拉来高压电缆,给年龄大、不方便外出打工的人们提供就业机会,尽己所能回馈家乡。

花十多万元买书读

“这么多年,和我一起风雨走过的是我的爱人,她挺不容易的!”唐培德说。爱人喜欢牡丹,2016年,有了些实力的唐培德,开始着手打造牡丹园,承包土地扩展到435亩。

在种植牡丹上,唐培德也走了不少弯路。2017年,他从西北地区花200多万元购买了数棵百年以上的紫斑牡丹,但由于经验不足,只成活了一半,这让他痛惜不已。

“我既然要做农业,就得研究这块,了解专业知识,了解国家政策。”于是他又开始拼命学习,光购买专业书就花了十多万元。

唐培德买书有一个习惯,同一本书会买两本,一本放在甘肃,一本放在老家。无论在哪边,他都能信手拈来。在甘肃的住所里,摆放的东西除了货物就是书。在老家宅院里,一进客厅,左手边挨墙放着20多个铁皮柜子,打开柜子,里面都是书。他的床头柜上摆放的也是书。他说,“我一天不读书,都睡不着觉!书中不仅有‘黄金屋’,还有比黄金屋更重要的东西。”

2024-06-05 本报记者 寇洪莹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0118.html 1 唐培德:书中自有“黄金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