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焕光
近日,市诗词楹联学会组织“我为运河写首诗”活动。34位作者创作的35首运河主题的诗歌楹联,亮相我市首届家风家教文化节,触发了参观者的乡土情愫。
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王今伟介绍,这次活动是继“诗联大运河”自创自诵音视频展播后,他们组织的又一次重要活动。诗人们围绕大运河,深情歌唱她的过去与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对运河的深深挚爱。
这些诗词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描绘运河旖旎风光之作,也有关于运河悠久历史的回忆,还有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赞美。无论是宏观的历史视野,还是微观的独特洞察,都讲述了一个个生动多彩的运河故事。在体裁上,既有古体诗,也有现代诗,风格各异,各显其能。
“运济乾坤色,河融岁月春。”王今伟分享道,这副楹联是在一次采风途中诞生的,运河水天一色的美景,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她当即在手机上记录下了这一刻。
因为有了运河漕运,沧州州治于明代由今沧县旧州镇的“清池城”正式迁至运河边的长芦镇。依托运河水运的地利优势,沧州城迅速成为南北往来的要冲、水旱两路的咽喉,城市规模、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大运河是沧州人当之无愧的母亲河,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世世代代的沧州儿女,还孕育出了赖以生存的沧州新城。
这副楹联意境宏大、富有哲思,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敬畏和理解,能感受到大运河调控自然、滋养一方人文的伟大力量。
除了写景,诗作者们还通过诗词回顾了大运河的沧桑历史。如张铁柱的《京杭大运河》、宋吉宗的《题大运河· 七律二首》,穿越古今,揭示了大运河历史的演变。
“千里蜿蜒流域长,徙迁南北谱雄章。乡亲畅饮甘甜水,禾黍欣迎馥郁浆。”在这些回忆之作中,董骏马的《七律·南水北调》则将读者的思绪带回到上世纪那个缺水的年代。
沧州位于河北省缺水最严重的东部平原地区,地处黑龙港流域下游,水资源严重匮乏。
为解决缺水问题,我市1996年首先打通了位山引黄线路,修建了大浪淀水库,结束了沧州主城区饮用地下水的历史。2015年,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石津干渠建设完成,结束了沧州主城区饮用黄河水的历史。目前,全市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居民全部饮用长江水。在漫长的水利惠民史中,大运河一直是生命源泉和幸福源泉的输送者。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诗人昔日的瑰丽想象,变成了今天诗作者们对梦想照进现实的描绘。
关注并捕捉大运河新变化,也是诗作者们创作的立意处。安众军的《行香子·运河通航》、张丽红的《贺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通航》、杜忠芳的《咏运河三楼》等作品,热情讴歌了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缤纷华彩。
历史上,大运河不仅拥有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还衍生出了古码头、古渡口、古楼、古寺等丰富的文化遗存。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216公里的大运河文化资源,以园博园、南川楼和朗吟楼、百狮园等项目建设为载体,推进实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断推动沧州文旅高质量发展。2022年9月1日,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旅游通航,“一船明月过沧州”的胜景重现,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再绘新画卷。
如今的大运河已成为沧州最具魅力的生态名片、文化符号和产业高地,闪耀着璀璨光芒,不断激发诗作者们的创作灵感,催生更多动人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