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昊文
“快看,那有一个大葫芦,上面画着一只铁狮子。”“原来这就是烙画,我想自己制作一幅。”6月6日下午,在园博园承德园内,正在开展一场丰富有趣的非遗研学体验活动,看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释心斋烙画传承人陈晓飞边讲边操作,在场市民纷纷赞叹。
“烙画又称‘烫画’‘火针刺绣’‘火笔画’,源于西汉盛于明清,是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晓飞说,区别于其他绘画形式,烙画以铁为笔、以火为墨,讲究“心到手到、落笔成型”。陈晓飞所在的“松风山堂”,在承德园最高处,经过湖边,穿过走廊,在曲径通幽处,沿着山路上行,就可以来到这里。
“烙画听着简单,操作起来却有很多门道。”陈晓飞说,首先要进行构图、布局、起稿,然后根据颜色层次的深浅,再一层一层进行渲染。想真正做到“落笔成型”,就要时刻把控好手法力度、温度高低,每一个细节都丝毫不能马虎。
怎样更好地把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陈晓飞一直在思考。“去年11月,烙画工作室入驻园博园,在这里,既能欣赏周围的美景,为创作增加灵感,又能带着游客们体验非遗魅力,可以说是两全其美。”陈晓飞说,烙画工作室吸引了许多工艺美术爱好者前来交流,众多研学团队也前来学习体验,还有北京、天津、黑龙江等外地游客驱车前来。“希望烙画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把这项优秀的传统技艺传承发扬下去。”他说。
“一群孩子身穿汉服,学习非遗烙画,让人感受到非遗文化独特的吸引力。”57岁的市民张明德边参观边感慨道,“我觉得非遗进展园特别好,小朋友们能近距离体验非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他们心里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