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9日
第01版:01

传统文化落地“新生” 古老街区盛景再现

——走进南川老街看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看表演、品美食、赏非遗……端午小长假,在大运河畔的南川老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殷 实 摄

本报记者 李 倩 本报通讯员 闫 冰

开栏话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重要节点城市,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重要指示精神,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规划体系,突出项目谋划,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建设,打造“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优选地。为展示成功申遗十年来的变化,本报从即日起推出“运河两岸气象新 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把沧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注入一条老街,让古老街区焕发时代活力,该如何做到?走,去南川老街,在游览大运河河畔繁华“不夜城”中便能找到答案。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市区运河两岸热闹起来。清风楼前,不少人把手机调成视频模式,等待拍摄清风楼亮灯时刻。解放桥两侧人头攒动,人们选择最佳角度,拍摄运河夜景。而更多的人则涌入运河岸边的南川老街运河市集。

矗立在运河之畔的清风楼、朗吟楼、南川楼,承载着千年运河文化的深邃积淀,见证了沧州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走向现实之路,绘就了南川老街浓墨重彩的历史文化画卷。

穿行于南川老街,“一核(核心区游园——南川园)、五街(食味运河、市肆百业、文武畿辅、时尚南湖、醉夜沧州)、三节点”(南川楼、朗吟楼、给水所公园)的空间布局清晰了然。在南川园,只见园中亭台楼阁点缀,山水花木环绕,游廊凉风习习,风景秀丽如画。漫步于各个街区,别致的院落古香古色,颇有意蕴。“作为土生土长的沧州人,看着运河岸边的美景,我感觉很自豪。希望家乡越变越美。”市民刘丽丽说。

据介绍,南川楼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长芦盐运使司的产业。当时,沧州运河边商号林立,经济繁荣。南川楼建成后,很快成了盐运使司官员们邀客登临、饮酒赋诗的去处。明末清初,昔日光彩照人的南川楼成为废墟,只是作为地名沿用至今,成为一辈辈沧州人的记忆。如今,这座河畔名楼,又以崭新姿态重现运河岸边,见证着新时代沧州的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保留利用既有建筑、保持老城格局尺度、延续城市特色风貌”的总体原则,对南川楼片区进行更新改造。垃圾清理,拆迁拆违,生态修复河道清淤,文物保护,着力实施绿化提升与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中心城区河道综合治理……我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持大运河外观、风貌的原真性、唯一性。如今,南川楼片区迎来了破茧重生,南川老街也依托丰富的商业形态、多样的文化体验、完善的休闲服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逛市集、吃美食、看展览、品文创、听音乐,有吃喝、有玩乐、有交流、有学习、有进步……在南川老街,人们既能沉浸在市井烟火的简单快乐里,又能投入到运河文化的独特韵味中。南川老街自开街以来,各种表演秀、激光舞、喜剧杂技、川剧变脸、民族舞蹈等精彩节目一一上演,吸引大批游客驻足观赏。身着各式汉服的游客前来拍照“打卡”,华美的服装与古风古韵的街道相得益彰,共同见证着专属于大运河畔的浪漫。南川老街推出众多文化或创意类门店,剪纸、木梳、葫芦烙画、蔡氏布贴画、红木小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集中展示,吴桥宫面、连镇扒鸡、金丝小枣、奇美香肠、沧州火锅鸡等特色美食,给游客带来舌尖上的享受。

这样的“城市会客厅”,一边讲述着沧州的风韵和文化,一边积蓄着城市的温度与力量,吸引不同年龄段游客前来。今年“五一”小长假,南川老街接待游客量跃升至23万人次,和园博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一起,成为沧州中心城区文旅发展的新地标,成为沧州跻身全国受游客追捧的20个小众旅游目的地城市第六位的“流量密码”之一。

一头连接过去,一头承接未来。南川老街,这条浓缩着城市历史的历史文化街区,正随着我市加快城市更新和文旅融合发展的脚步,演绎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薪火相传的文化力量助推沧州高质量发展。

2024-06-09 ——走进南川老街看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0363.html 1 传统文化落地“新生” 古老街区盛景再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