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线、穿针、落针,手指翻飞间,一幅美丽的彝族刺绣逐渐成形。前不久,在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乡村工匠技能技艺展示交流区,彝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丁兰英现场制作彝族刺绣,令观众大开眼界。
丁兰英8岁开始学刺绣,2014年返乡成立刺绣加工厂,带动当地群众实现居家就业、就近就业。
在乡村全面振兴主战场,越来越多的农民端起“技能碗”,吃上“手艺饭”。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农业农村技能人才主要包括种养技术能手和乡村能工巧匠,是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支撑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农业农村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就在上个月,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落下帷幕。“养老护理员”“育婴员”“农民主播”“农业经理人”“农业数字化技术员”……新职业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不断涌现。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约有4500万人,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安全、规范的生活照料、护理服务的持证养老护理员只有50万人。即便在考虑家庭照护资源后,护理人员需求仍有巨大的需求缺口。
缺口背后,是技能人才的缺失。
农村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人才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对于乡村全面振兴而言,农业农村技能人才是一个“慢变量”。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可能并不会立即产生效益,但其带来的红利,将会是持久且巨大的。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一个个案例告诉我们,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必要加快打造高水平的农业农村技能人才队伍。
随着电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家乡,让梦想在乡村发光发热。一个好的电商人,要在视觉营销设计、网络交易策略、客户服务优化、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网络直播营销、网络推广策略等多方面成长,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也牢牢端稳了饭碗,带动了家乡产业发展。
健全农业农村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切实增强高技能人才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必能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激发技能人才这个“慢变量”,需要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