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途中,路过一个村庄,见金黄麦粒晾晒在不影响人们通行的路边,丰收景象喜人。
记得去年入冬前,笔者曾在这个村西边,和种麦的老人交谈,当时麦苗有些稀疏,也有些黄。于是担忧地问正给麦田浇上冻水的老人:“这会不会影响明年收成?”老人嘿嘿一笑,很有把握,“一亩地总能打400来公斤。”
老人种这片地几十年了,他和这片地如老伙计般稔熟默契,夏收一季麦,秋收一季玉米,老伙计从未让他失望。因这个村面临拆迁,麦田周边的地块,有的种了小树,有的荒草疯长,唯独老人这二亩麦田,坚持种粮。老人说:“有邻居笑话我傻,拆迁补偿时,种粮不如种树赔偿多。可我不这么算账,我这二亩地,打500多公斤麦子,1000来公斤棒子,一大家子8口人,吃不清。地里打了粮,心里就踏实。心里的这份踏实,多少钱也买不来。地在一年,我在一年,就种一年!”
老人守住麦田、守望丰收的这份执着与笃定,让人感动又佩服!
丰收,果然在热烈阳光拥抱之中,如期而至!
去年秋后埋下的种子,经过霜冻冰封,变成今天的饱满籽粒,让人心里满是沉甸甸的幸福!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为了十四亿国人端稳饭碗,有多少人像这位老农人一样,执着地坚守。从种子培育到种植管理模式,农技人员不断更新技术,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最适合的种子,种出最好的粮食。
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为了端稳这饭碗,我们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动摇。老乡们也多是惜地如金,房前屋后,院落沟边,这儿开一片,那儿种几畦,尽最大限度培肥地力多打粮。人们更是坚持不懈地在盐碱地上做文章,培育适生种子、适用技法,延伸旱碱麦产业链,让盐碱地更多充盈农家的钱袋子。
从端稳饭碗到端好饭碗,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
丰收是结果,播种、耕作、收割是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奋斗,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浸满汗水的奋斗,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只争朝夕的奋斗,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老幼齐上的奋斗。
风过麦田千重浪,沉甸甸的麦穗很快变成金灿灿的麦粒收入仓中,新一轮抢种开始,种下新的希望。
千千万万的奋斗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着、护佑着我们的幸福生活,也定义着自身的价值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