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2日
第07版:07

“立读”《论语》 走进经典

本报记者 杨金丽

6月10日,端午节。下午2时许,网上“立读”《论语》空间像往常一样更新了学习内容。这天学的是《论语》第19篇第19章。刘桂茂首先贴出《论语》原文,以及李零和李泽厚先生的两段“名家解说”,之后进入“读友讨论”环节,大家各抒己见。

“我们一开始就规定,大家只阐发观点,可就有关问题展开讨论,但互不点赞。这让读书保持了很大的纯洁性。一路读下来,这里没有‘点赞’和‘鲜花’,满屏都是‘硬货’。”冯彦宁说,有时他会觉得,这里的读友有点儿像春秋时期的士,颇有些“揖让而升,下而饮”的君子之风。

“走进《论语》,才知《论语》的味道,其中有无限风光。”高君柱说。

冯彦宁,市文广旅局原局长;高君柱,沧州聚隆化工有限公司工人。两个人生活中原本没有交集,因为同在“立读”《论语》空间,而成为《论语》学习路上的读友。

这样的“读友”还有很多。每天徜徉于《论语》中,不少人感受到经典阅读与以文会友带来的双重快乐。

“立读”《论语》

大家和孔子是平等的

2023年元旦,《沧州日报》《沧州晚报》原总编辑刘桂茂和朋友们建了一个网上读书空间,选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编写而成的语录文集,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教育思想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其中一些篇章,如“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现代人耳熟能详。但要说系统读《论语》,恐怕没几个人做到。有鉴于此,刘桂茂决定从《论语》入手,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和古人思想智慧。

“首先是我想学,几个朋友也想学,网上读书空间就这么建起来了。”刘桂茂说,读书空间起名“‘立读’《论语》”。“所谓‘立读’,不是把孔子当圣人供起来的‘跪读’,也不是拿《论语》当消遣读物的‘卧读’,更不是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那样的‘坐读’。‘立读’者,大家都是平等的,我们和孔子也是平等的。”

果然,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出来后,读友们七嘴八舌,人尽其言,讨论热烈,发言者多达32人。不少人洋洋洒洒,下笔就是千言。

“经典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多义性。不同的读者因为有不同的阅历、学识、经济和政治地位等,对经典的文字做出不同的理解,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些讨论当然不能说字字珠玑,却也不乏闪烁着思想智慧光芒的语句。”刘桂茂说。

网上读友众多,有出过多部品读《论语》专著的学者,也有多年讲读、践行、热爱,甚至初学《论语》的各界人士。大家多以网名交流,相互之间多不认识,这样反而让“立读”《论语》空间有了自由解读之风。

“孔子思想是包容的,《论语》为语录体,在结构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发挥余地。网上读书空间建立时的宗旨之一便是包容。诸多包容性,赋予了大家思想自由的空间,给予每个人思考的快乐。有容乃大。每天在网上读到大家那各具特色的见解和高论,总是喜不自胜。”读友高君柱说。

每日一章

从听闻经典到走进经典

尽管曾出版过两部研读《论语》的专著,读友“丹平”依然是这里学习《论语》最认真的几人之一。他开玩笑说:“每天抛砖引玉,不能随便抛块砖,总要精心打磨,抛一块镀金的砖吧!”从《论语》开篇直到现在,他从儒家思想、全书总体、春秋时期的历史、社会结构等方面,把握每章的具体内容,其融会贯通的治学精神,让人读后豁然开朗。一年多来,他几乎每天都写、每章都写,至今已积累了30万字的发言稿。“我计划把这30万字整理出来,作为家书,将来传给孙子。”他说。

在网上,冯彦宁以“安且吉”的网名出现。他说,自己之所以愿意在这里发言,源于阅读《论语》过程中的各种有趣发现。采访中,他津津有味地讲到了这些发现——他发现,早期的儒学涵含了很多早期文化思想的萌芽,甚至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很多观点,在《论语》的片言只语中也屡有发现。他发现,孔子讲入世、救世,但对避世、逃世的隐者们也怀有敬意。从这个角度讲,夫子为后世的“外儒内道”留下了一个后门。他发现,孔子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儿,他的弟子们性情各异,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得很。在孔子说话的时候,弟子甚至可以弹琴……这些有趣的发现,让他愿意在网上一吐为快。

曲炳国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林业工程师。他说,阅读《论语》,首先要全面认识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的社会事实是礼坏乐崩、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孔子对当时社会的批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综合。在《论语》阅读上,他提出“先学习、再思辨、再学习、再思辨”的方法。他说:“我们今天之所以学习《论语》,是要探求孔子思想中的真理部分,以造福当今社会。”

在网上发表了几次观点后,“学易”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其独特的见解、丰富的学识,让人猜测,“学易”到底是谁?直到3月份的一次“立读”《论语》线下见面会,“学易”才揭开神秘面纱:他叫高君柱,一名工人,多年来热爱经典阅读。他说:“听闻经典与走进经典是两回事。原来也读过《论语》,但没那么走心,浅尝辄止而已。这次与大家共读,每天一章,互相促进,走进了《论语》,才算体会了《论语》的味道。那真是登顶四野阔、曲径幽处通。”

文章推送

幕后有支志愿者队伍

在网上读书空间,刘桂茂身兼多职,也是付出心血最多的人。

刘桂茂说,“立读”《论语》开办后,大家踊跃参与、热情高涨。这让他突然有了一个新想法:将这些讨论记录下来,整理成文,让更多人看到。

于是,在每天撰文上千言“立读”《论语》之余,刘桂茂开始“招兵买马”,组建“立读”《论语》志愿者队伍。

团队7人均为自愿报名,轮流负责每天的“立读”《论语》文字整理工作,然后交刘桂茂审核,最后通过“润农读史”公众号推送。7个人,分属“60后”“70后”“80后”“90后”5个年龄层次。

从此,“立读”《论语》的学习,自然而然形成了“双轨制”:一是195名读友在网上每天就每章《论语》展开学习和讨论;二是经过志愿者团队整理、审核后的《“立读”<论语>全记录》,以公众号推送的方式,与更多读者见面。

刘桂茂说:“文字整理工作看似简单,做好并不容易。大家要给每名读友的发言起一个小标题。这一点很考验每个人的文字能力以及对《论语》的理解能力。大家从零开始,一点点学习,一年多下来,每个人都收获了很多。”

沧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老师李卿,是志愿团队负责人。别看她柔柔弱弱,却大有孔门弟子子路的担当风范。谁生病了,只要说一声,她总是说“我来”,然后就默默担起了替补的角色。而实际上,她自己的工作也常常忙到半夜。

志愿团队里有一对父女,尤为值得一提。父亲叫郎文生,沧州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女儿叫郎晓薇,沧县兴济镇寺庄学校语文老师。郎文生先报名加入进来,发现还少1人后,他想到了女儿。郎晓薇当时正教学生们朗读《论语》,她觉得这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就欣然加入进来。郎文生说,他们的收获比别人还多一层:父女间的共同话题多了,感情也更亲厚了。

“‘立读’《论语》全记录有一个宝贵的地方,那就是原生态的整理,原生态的呈现,很有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味道。”冯彦宁说,现代人已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立读”《论语》是在用系统化的方式对抗碎片化的阅读,这一点也难能可贵。

2024-06-12 本报记者 杨金丽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0761.html 1 “立读”《论语》 走进经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