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4日
第01版:01

用匠心传承“大运河漂来的文化”

——走进青县中古红木文化小镇

本报记者 杨昊文

行走在大运河青县段,在流河驿遗址,一座白墙黛瓦、古色古香、独具风韵的特色小镇跃入眼帘,这里便是青县中古红木文化小镇。

“青县红木文化,因京杭大运河而生,被称为‘大运河漂来的文化’。背靠大运河,依托独有的红木文化,这里已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景点,小镇里的大运河红木文化馆是中国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一座以红木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文化馆。”中古红木文化小镇党支部书记王晓海告诉记者。

在历史上,京杭大运河是交通要道,运河两岸商贾云集,百业俱兴,青县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将热带地区的珍贵硬质木材带回国。随着漕运贯通,大量的红木原料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抵达“流河驿”,也就是今天的青县流河镇。木材在“流河驿”初加工后,装船继续北上,抵达皇城用以营造宫殿和各类宫廷家具等。自此,青县历代都有匠人被征召进宫成为御用匠人,逐步实现了宫廷木艺与民间木艺有机交融,青县成为中国古典(红木)家具三大作工之一的“京作”工艺主要诞生地之一。红木文化随红木一路沿大运河“漂”至青县,历经600余年传承至今,形成了“传承精髓,精品精作,精益求精”的核心价值理念。

“红木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红木技艺在青县代代相传,也吸引了相关“非遗”传承人入驻中古红木文化小镇。作为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梳子”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董良,就是其中一位。

“一把小小的红木梳看似简单,制作过程却精细繁复,艺人要将传统漆艺、螺钿、镶嵌、花丝等很多工艺结合在一起,从选材到成品需要经过200多道工序,其中100多道工序要靠手工完成。”董良说,他的梦想就是能把京梳子做得更精美,将运河文化与红木文化结合得更紧密,制作出更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他曾创作的“大运梳”,全长1794厘米,集榫卯、镶嵌、浮雕、金漆等工艺于一身,代表着青县红木文创产品创作的较高水平,已被沧州市博物馆收藏。

“匠人用匠心,匠心做匠品。大到架子床、顶箱柜,小到富贵凳、手串文玩,我们都严格遵循传统工艺工法,精工细作,用良心做良品求良誉,力求将每一件产品都打造成独有的艺术精品。”王晓海说,“近年来,小镇已建成大运河红木文化馆、沿街精品展馆、滨水古玩一条街、标准化生产车间、红木文化城等全徽派建筑10万平方米,50多家企业入驻。同时,小镇创立了‘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引进中国美院、河北美院等多个国内设计团队,为红木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4-06-14 ——走进青县中古红木文化小镇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0879.html 1 用匠心传承“大运河漂来的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