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5日
第02版:02

医疗服务供给有短板 养老设施不足服务质量不高

农村养老困境亟待破局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生活在农村的60岁及以上人口有1.2亿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发布《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3~2024)》(以下简称《农村绿皮书》)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加速阶段,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比如农村养老的经济保障水平偏低,农村养老服务主体欠缺且服务质量不高,农村老年人健康支撑资源有限。

经济保障水平偏低

居民参保意识不强

今年70岁的湖南邵阳人文善公一直生活在农村。早些年妻子去世后,他一边在当地的建筑工地打工,一边抚养两个孩子。孩子们长大后,先后定居湖南长沙。

他住不惯城里,也不愿给孩子增加负担,就一直在邵阳农村生活。2014年,根据当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年满60岁的他即使没有缴纳养老保险费,也可以每年领取养老金,这让他很高兴。加上他平时跟着熟人在当地的建筑工地打工,砌墙、粉墙,每年能有两万元左右的收入。

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打工的机会越来越少,前年全年收入只有七八千元,去年收入更少。“我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人家有活也不找我了。”文善公感慨道。

他一边在外面打工,一边领养老金,前年和去年每年领到1400元养老金。文善公告诉记者,村里像他这样一边打工一边领养老金的村民还不少。

为了从制度上解决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问题,2009年,我国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14年,为了进一步优化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进而建立起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绿皮书》课题组研究发现,农村养老的经济保障水平偏低。在微观层面,农村老年居民主要依靠自身劳动收入和子女的经济支持来维持生计。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老年居民的劳动能力逐渐减弱,劳动收入相应减少;另一方面,来自子女的代际经济支持有限。当前年轻人面临的教育、住房和医疗等经济压力较大,这使其为农村父母提供经济赡养方面的能力受限,难以充分满足父母的养老需求。

公共财政投入不足

服务设施人才短缺

金枝个头不高,说话时语速很快,带着浓重的口音。她2004年随丈夫到北京打工,经人介绍到北京一居民家从事家政,一干就是20年。

金枝不住雇主家里,而是和丈夫租住在北京顺义区一个城中村。她一般早上5点多起床做早饭,饭后乘坐公交车往雇主家里赶,一般8点前到岗,换上工作服后,开始刷碗、打扫房间、擦地板、准备饭菜,下午4点下班换上干净衣服,再坐公交车回家。她每周工作6天,每月收入5000元左右。

过去20年间,金枝每逢春节都会回到农村老家,老家只有85岁的母亲守着。今年春节过后,她大哥和嫂嫂为了照顾母亲回到了村里。

金枝告诉记者,她不能在北京养老,因为既没有在北京买房,也没有在北京参加社保,等以后干不动了,还是要回老家。她这些年已经攒下了不少养老钱。

但让金枝忧心的是,等自己回到农村老家,到哪里养老是个问题。村里没有敬老院,要是想去敬老院养老,只能到县城或镇上。而且,她也不觉得敬老院能提供理想的养老服务。他们兄妹曾经想把母亲送进敬老院,但经过考察发现没有令人满意的。如果住在自己家里养老,到时看病都是问题,最近的医院也是镇卫生院,距离村子也有几十公里。

根据《农村绿皮书》,公共财政在农村养老服务的投入不足,部分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数量与设施欠缺,“硬件”供给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不高、内容单一,“软件”供给欠缺,农村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普遍偏低、内容单一,难以满足老年居民多方面的养老服务需求。此外,农村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薄弱,养老服务人才短缺;公共文化建设较为滞后,导致农村老年居民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健全制度政策体系

拓展养老服务路径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农村的常住人口为5087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213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为23.8%;65岁及以上人口为903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为17.7%。

河南农业大学政策法规办公室副主任、教授张帅梁告诉记者,农村老龄人口的增加推动村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和乡村治理持续向老龄社会转变,养老问题已成为农村面临的重大问题。

为积极应对农村养老困境,《农村绿皮书》课题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昊的建议是,健全完善农村养老事业的制度政策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三大农村养老体系。其中包括,制订针对农村养老问题的详细行动计划与战略路径,构建一套完整且相互衔接的规划框架;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构建多功能、立体化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农村养老制度完善提供保障。

张帅梁提出,还要拓展农村养老服务路径,形成良性互动的城乡融合和公私合营新格局。构建区域城乡养老服务资源整合机制,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开展农村养老人才培养、项目投资、异地养老合作、医养结合等服务,实现城乡养老资源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利用农村福利院、养老院等富余资源,推行“一院两区”改造,即在一所养老院、福利院内建设特困供养服务区和社会养老服务区,在公办养老机构内部,实现公益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提升基层养老机构自身造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据《法治日报》

2024-06-15 医疗服务供给有短板 养老设施不足服务质量不高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0962.html 1 农村养老困境亟待破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