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昊文
走进园博园保定园,一派明清建筑风格,再现水岸人家、水城融合的美景。穿过冲天牌楼,踏入“府河人家”,小桥流水、曲径回廊,不一会儿便来到一处四合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渔村剪纸两代传承人韩宝菊、白金磊母子便在这里传播剪纸技艺。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白金磊手中上下翻飞。当着参观者和记者的面,白金磊用布带蒙住眼睛,表演起“盲剪”技艺。不一会儿,一件栩栩如生的生肖图案剪纸作品就诞生了。“要让剪刀随心而走,线条没在纸上,都在心里。”他说。
“剪纸在渤海湾一带流传很广。过去,因为沿海渔村家家户户以打鱼为生,会冒一定风险,渔民们就在窗户上贴红色窗花,希望出海的亲人平平安安,满载而归。”白金磊介绍说。依托独特的渤海湾文化,渤海渔村剪纸艺术在这里代代流传,生生不息。
“学会容易学好难,剪纸要经过构图、素描、折叠、剪刻、拼搭等多个环节。最重要的是心要静、手要稳、有耐心。”白金磊说。在继承传统彩色剪纸手法的基础之上,白金磊和母亲韩宝菊创新了“多层套色剪纸”技艺,将摄影、素描、色彩、版画等技法融合在一起,一层层剪出来,再一层层叠加在一起,让作品更具饱满的色彩感和丰富的立体感。
正是因为对剪纸文化的热爱和执着,韩宝菊、白金磊及其团队曾历时500多天,以山水画《沧州古运河图》为蓝本,共同创作完成了一幅长9米、宽1.5米的巨型剪纸作品——《运河古郡图》,用剪纸的特殊语言,把大运河沿线风土人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如今,这件作品已被陈列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去年年底,韩宝菊剪纸艺术中心搬进了园博园,在这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保定园环境优美,四合院内设有展览区、体验区、文创区等,为我们推广剪纸艺术提供了空间。现在,我们团队拍视频、开直播、教剪纸、传手艺,忙得不亦乐乎。”白金磊说,未来,他们将继续办好“剪纸空中课堂”,积极推进非遗项目进校园,用更多方式推广剪纸技艺,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剪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