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是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是《信访工作条例》明确要求,目标任务是让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理、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依法推进,实现权责明、底数清、依法办、秩序好、群众满意。
信访工作法治化,就是要以预防法治化、受理法治化、办理法治化、监督追责法治化、维护秩序法治化的“五个法治化”为核心,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机贯通的信访法治化工作体系。
1.如何提出信访事项,一般有哪些渠道?
《信访工作条例》第十七条明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采用信息网络、书信、电话、传真、走访等形式,向各级机关、单位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有关机关、单位应当依规依法处理。
2.什么是走访?
信访人到各个机关、单位指定的信访接待场所当场提出信访事项的,称为走访。
3.什么是越级走访?
《信访工作条例》第二十条明确,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应当到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单位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
信访人采取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不应超过两级机关、单位,即“有权处理的本级机关、单位”和“上一级机关、单位”。比如,信访人反映宅基地纠纷问题,“有权处理的本级机关、单位”是乡镇一级政府机关,“上一级机关、单位”是县区政府机关。因此,到县区政府机关以上的市、省和中央国家机关反映宅基地问题都属于越级走访。
4.什么是信访事项“三个不予受理”和“两个不再受理”?
按照受理法治化要求,信访部门对登记的信访事项,应进行精准判重,信访事项存在以下情形的,不予或者不再受理,但应当书面告知信访人。
(一)属于法院、检察院管辖的事项,已经、正在和应当通过审判机关诉讼程序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程序处理的事项,不予受理。
(二)对跨越本级和上一级机关提出的申诉求决类走访事项,上级机关不予受理。
(三)对信访事项已经受理或者正在办理,信访人在规定时限内向上级机关又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上级机关不予受理。
(四)已经复核的信访事项,信访人仍以相同事实和理由反映的,不再受理。
(五)已经依法终结的涉法涉诉信访事项,转送同级政法部门,由政法部门书面告知信访人不再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