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9日
第07版:07

包书皮

陈大愚

包书皮,几乎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学生的基本功,甚至到了七八十年代,孩子们还自己动手包书皮。我从上小学起就学会了包书皮。

1968年秋,我在本村上小学。那时的教材内容简单,印刷也非常简陋,书的封面封底只是比正文的纸稍微厚一点,没有彩色的图画,上面行书两个字“语文”倒写得非常潇洒,后来才知道那是郭沫若的手笔。翻开课本,第一页是“毛主席万岁”五个字。上课时,老师把这五个字写在黑板上,要求我们在作业本上反复写无数遍,直到记牢为止。整本书不到200页,用不了几天我就能从头背到尾。那时没有任何教辅资料,学生们只有这一本薄薄的教材,即使印刷得再粗糙,也当作宝贝。那时的书包也非常简陋,大多都是母亲用薄薄的两层布缝制的,两本书、铅笔盒,再加上作业本放在书包里,过不了几天,书角就会卷起来,于是老师们就会手把手教学生包书皮。

开始是用旧报纸包书皮。那时的教材多是32开,找两张用过的旧报纸,把封面和封底上下折进去,再把书脊捋一下,旧报纸笔直地贴住书本,最后把封面和封底打开,把折进去的报纸在书角上折一下,形成两个45度角,这样封面就被旧报纸包住了。由于书的封面得到了保护,到学期末书本也能完好无损。

包书皮可是个技术活,姐姐是包书皮的高手,她能在封面的外边和里边都包出两个45度角来,这样里外就有四层书皮,厚厚的,既美观也结实。加上她学习好,学生和老师们都非常喜欢她。

用旧报纸包的书皮往往用不了太久,过一段时间,报纸磨破了,包不住了,我们就找些糨糊粘一粘,有时也会找点儿胶布粘一下。没了皮的书,封面会变得很脏,书角也会变成圆的,有的书还会少几页甚至少多页,老师不高兴了,怪这些学生不珍惜课本,便对这些同学挖苦道:“你把书吃啦?赶紧包书皮去!”

后来,包书皮的纸有了变化。开始用厚厚的牛皮纸,深咖色的,结实耐磨。谁家若有牛皮纸,那可是非常阔气的事。用牛皮纸包的书皮,不仅可以保持书的板生,还可以修复原本破旧或者简陋的书本封面,提高这些书的感官效果。有手巧的女生,在上面用蓝色油笔画上漂亮的图案,或者贴上彩色的糖纸,做出更花哨的效果,惹得周围同学一通羡慕。

再后来有了彩色宣传画报,人们就用画报纸包书皮。画报的好处是用16开的大小正好包一本教材,大小不需要裁剪,而且光亮的纸面,还有彩色的图案,尽管画面上的轮船、汽车与人物可能“躺着”或“倒着”,但毕竟比报纸包的强太多了,孩子们还是趋之若鹜。但是,那时候不是每一家都有彩色画报,只有那些有在“外边儿”工作的人家里,才可能有一两本画报,并且有些画报只有封底封面的两张是彩色的,其余仍然是黑白色的硬纸,于是画报包书皮没来得及普及,便被挂历取代了。

挂历包书皮,那可是上好佳品。上世纪80年代兴起了电影明星大挂历,谁家过春节都要买上一本,暗淡的老屋子便被这些明星的光芒提亮了。这些美丽的明星在墙上“微笑”了一整年后,有的人家拆开来,一张一张地铺开糊墙用;有娃的人家,孩子们就央求大人拿来包书皮了。挂历纸足够大,一张便可以调对着包四本书。尽管包在书皮上的明星可能只露了半张脸,甚至一只眼睛,还有的就只是月历数字,但是孩子们有了厚厚的书皮,而且不用担心用久了折纸处会断开,再换张“明星”就是了。

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爱书是我的天性,包书皮便一直伴随我大学毕业。每次买到心仪的好书或者发了新课本,我都在第一时间包好书皮,然后精心地在封面上写上书名和自己的名字,这习惯一直到我参加工作为止。

现在的孩子们的课本基本上都有塑料的专用书皮,新书发下来,直接就用袋子套上去,既省事又美观。但是我发现,孩子们好像已经没有了当年我们对于书的珍视与爱惜了。

2024-06-19 陈大愚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1275.html 1 包书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