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康学翠)“这是微生物菌剂、这两种是土壤改良剂。过几天,我们准备去示范区施肥。”昨天,在市农业环境与耕地监测保护站,技术人员正为“我帮农民建良田”实践活动做准备。
示范区位于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草堂村。据悉,围绕耕地质量提升和退化耕地治理修复两方面课题,沧州市耕保站技术人员在草堂村祥丰种植合作社选取250亩耕地作为示范区,开展盐碱土壤改良治理技术示范,调查、监测土壤养分与理化性状变化和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情况,展示盐碱地治理新技术的应用效果。
据介绍,此次选取的示范区耕地属中度盐碱地,示范作物为玉米,主要通过三种技术模式改良土壤,分别为:深耕+秸秆还田+配方肥+微生物菌剂20L/亩;深耕+秸秆还田+配方肥+土壤改良剂①25L/亩;深耕+秸秆还田+配方肥+土壤改良剂②2kg/亩。一位技术人员介绍,去年,他们选取了400亩耕地作为示范区,示范作物也是玉米,选取了两种菌肥,玉米产量有明显提高。
接下来,市耕保站技术人员将继续以技术服务为抓手,深入田间地头,持续开展“我帮农民建良田”实践活动,推广耕保技术,提升耕地质量,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