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4年06月20日
第06版:06

身残志坚 内画圆梦

本报记者 张智超

▲从遇见到倾心,往往就在一瞬间,刘福松对内画艺术就是如此。

手机扫一扫 新闻更精彩

◀刘福松学艺时,光是为了在瓶里画一条足够连贯、均匀的直线,就练了一年。

天生残疾、父亲早亡、家庭困难……如果人生是一场考试,刘福松领到的便是一份“超纲试卷”。

他不甘心做一个弱者。24岁那年,他跛着一只脚,从献县骑车到衡水学习内画技艺。这条路并不好走,但刘福松一走就是几十年——

六月天,阳光热辣,在献县陌南镇孝举村,刘福松家的大门半掩着。

这是一处再寻常不过的北方农家院落,而屋里却“别有洞天”。这里摆满了刘福松创作的内画作品,以及各种规格的、还未来得及加工的内画瓶。

每天大部分时间里,48岁的刘福松都会坐在桌前,一只手捧着不足巴掌大的内画瓶,另一只手则捏着一支由铜丝制成的勾笔。他顺着瓶口将勾笔伸进去,在仅容一豆的空间里描绘出一派崇山险峻、古木葱茏。

“超纲试卷”

如果人生是一场考试,刘福松领到的便是一份“超纲试卷”。

他一出生便患有残疾,右脚就像一只时刻攥紧的拳头,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因为这,刘福松小时候经常被人嘲笑。他也曾天真地认为,“长大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然而命运并没有停止对他的考验。

刘福松14岁那年,父亲突然离世,家里顶梁柱倒了,全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万般无奈,刘福松高中毕业就离开了学校,担起了家庭的重任。

当时,面对种种困苦,广播里的一档书信交友节目,成为刘福松少有的情感抒发口。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封封书信,向节目主持人和听众倾诉。

日子一天天过去,像死水一样毫无波澜,就连刘福松自己都觉得,这样的生活仿佛一眼就能望到边,看不到未来和希望。

直到有一天,惊喜突然出现——一位国内知名的内画工艺美术大师在广播中听到了刘福松的故事,特意骑着摩托车从衡水赶来,要教刘福松学习内画技艺。

刘福松又惊又喜。

惊的是,他从未期待过那些信件能得到回应,更不敢奢望有人伸出援手;喜的是,这一切如今都变成了现实,他觉得人生又有了希望。

“老师伸出的援手就像一根救命稻草。尽管我知道内画技艺特别难学,很多人半途而废,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下定决心去学。因为我知道,只有真正掌握一门手艺,才能养家糊口。对我和我们家来说,这个机会太难得了。”回忆起首次与老师见面的经历,刘福松至今难掩激动之情,“当时光顾着高兴了,等老师走了才发现,已经中午了,都没留老师在家里吃午饭。”

两三天后,刘福松骑着自行车前往衡水。这是他第一次自己出远门,因为右脚用不上力气,他只能半圈半圈地蹬。从献县到衡水,一路上,刘福松走得很辛苦,但每每想到学成后能掌握一技之长,他便浑身充满了力量。

一见倾心

从遇见到倾心,往往就在一瞬间,刘福松对内画艺术就是如此。

在老师家里,刘福松第一次近距离欣赏内画作品就被惊艳到了,尤其看到那些不足巴掌大小的鼻烟壶时,这种感觉更加强烈。“那是一种又着迷又害怕的感觉。你会觉得眼前这些作品真好、真难得,但同时又会担心这门技艺自己学不会、掌握不了。”

这并非刘福松不够自信,而是这门手艺的确很难。

内画瓶的颈口通常很小,尤其是鼻烟壶,宽的不过一粒豌豆大小,窄的只插得进一支发簪。要想将笔伸入瓶内作画,只能用一种特殊的勾笔。这种笔大多需要手艺人自制,将铜丝一端压平,再卷上一小撮狼毫,笔杆与笔头呈“L”形,笔头长度仅有二三毫米。

内画创作一般不打底稿,要直接拿笔在瓶中作画,为便于着色,瓶子内壁要打磨成半透明状,那种感觉就像眼镜上起了一层雾。不仅如此,由于“画布”过小,画作的精细度要非常高,一两毫米的误差,反映在内画瓶上往往就是天差地别。又由于经过打磨的内壁对颜料吸附性很强,稍作涂改就是一块补丁,一旦画错大概率就得重来。

这些还都不是最难的。由于内画的镜像效果,无论图画还是文字,画时一律要反向落笔。

刘福松学艺时,光是为了在瓶里画一条足够连贯、均匀的直线,就练了一年。其间,很多人放弃了,而刘福松坚持了下来,每天练习超过10个小时,直到第二年,才完成了第一件内画作品。

在外人看来,那段日子很辛苦,刘福松却甘之如饴。

方寸天地

前段时间,刘福松在一个综艺节目上看到了关于内画的介绍,立刻录了一段视频,发到微信朋友圈里。虽然被采访人不是他,但依然能从配文中感受到他的激动和欣喜,“民间非遗内画艺术上央视一套啦……”

翻看刘福松的微信朋友圈,从2016年4月25日发布第一条消息算起,每一条都与内画有关。

当初,刘福松学习内画是为了生活,为了证明自己,但从业24年,他早已深深爱上这门手艺,无时无刻不想着把它发扬光大。

从2019年开始,他学习短视频拍摄剪辑,并申请抖音账号,此后每隔几天就发布一条创作内画的视频作品。在这些视频中,既有火柴盒大小的鼻烟壶,也有重达50公斤的水晶球。

将传承千年的翰墨丹青微缩在内画瓶的寸天厘地之中,刘福松越干越痴迷。

这些年,刘福松收到的内画订单来自全国各地,一年到头忙不完。有人说:“趁着现在火,多做一个就多挣一份钱。”

可刘福松偏偏不——这几年,他在村里收了几个十八九岁的学生,都是免费教的,已经有几个人出师了。今年春天,他又开始研究整理沧州本地历史名人以及风景名胜,并以这些内容为题材,创作了一批内画作品。

在他心里,内画不是普通商品,而是艺术品,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自己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

2024-06-20 本报记者 张智超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1382.html 1 身残志坚 内画圆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