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为确保大运河文化绵延不绝、流向未来,我市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突出全域统筹,对标国家、省级规划要求,构建了“1+6+1+1”规划体系,对大运河沿线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形成了以《沧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为统领,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6个专项规划为支撑,以《沧州市大运河整体景观和城市建筑风貌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沧州段)建设保护规划》为指导的规划体系。
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此,我市不断建立健全“修缮+防护”管理体系和长效管护机制,坚持调查、保护和监管并重,持续推进大运河沿线文物资源调查和认定,编制《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名录》,建立电子地图。做好考古勘探和文物修缮,陆续完成泊头沉船、南川楼沉船等考古勘探,完成沧州铁狮子、澜阳书院等文物的修缮。实施了重点段落遗产安全防护工程和大运河全线重要点段文物保护监控安防工程,健全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构建了大运河公益保护“检察共同体”。
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重点在于传承。近年来,我市持续完善非遗培育传承体系,开展非遗项目的普查建档,建立健全非遗名录,完成国家、省级非遗项目数字化记录。截至目前,大运河沧州段沿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项目59项,市级项目190项。开展非遗项目传承培训,建设了吴桥杂技学校等非遗培育基地。实施非遗项目评估,认定大运河沿线非遗工坊42家,为非遗技艺的进一步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利用“成篇”,文旅融合飨民惠民
欣赏非遗麒麟舞展演、观看“南川喜事”情景剧、品尝沧州特色火锅鸡……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假期,大运河沧州段各景点一系列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和众多外地游客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旅游带建设,我市突出运河优势,发挥特色亮点,以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动文旅商深度融合,利用好大运河非遗等资源,升级休闲、购物、沉浸式体验等多元业态,有机串联旅游景点、文化亮点和商业热点,积极打造以大运河为主轴的精彩旅游廊道,推动大运河文化、文旅、经济接续繁荣。
2022年9月,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实现50年来首次旅游通航,再现了“一船明月过沧州”的历史盛景。从“有水了”到“有船了”,大运河沧州段再次谱写了华美蝶变的新篇章。
2023年5月,伴随着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盛大开幕,沧州园博园正式对外开放,1条运河风光带、13个城市展园区,形成了运河自然风光与园博园院落式建筑、园林花卉和谐交融的生态文化景观。
2023年10月,古风古韵的南川老街盛大开街,以独特的文化业态深受广大游客追捧,扮靓了沧州“城市会客厅”,成为今年“五一”小长假沧州跻身全国受游客追捧的20个小众旅游目的地城市第六位的“流量密码”之一。
今年5月,沧州坊商街正式开街,凭借着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体验,迅速成为大运河畔的“新晋网红”。
……
“不散场的非遗集市”“永不落幕的园博会”“大门常开的城市会客厅”……沧州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深挖大运河文旅资源,打造多彩旅游场景,提升“河海狮城·文武沧州”文旅品牌吸引力,打造“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优选地。
千年奔流不息,大运河为沧州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十年精彩蝶变,大运河脉动着更加磅礴的生机与活力,流向更加光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