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3日
第03版:03

黄骅市赫玮种植专业合作社:

流转万亩盐碱地 科学种管保丰收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夏收过后,黄骅市赫玮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晾晒场上,成了旱碱麦的“天下”。连日来,工人们忙着翻晾、收储小麦,目之所及,一片金黄。

“我们合作社在黄骅市羊二庄镇、吕桥镇的多个村庄流转了1.14万亩盐碱地发展大田种植,这一季,共收获了2700多吨旱碱麦。”合作社负责人刘磊十分高兴。

他说,为了保证合作社各个地块的旱碱麦颗粒归仓,除了合作社自有的7台收割机全面上阵,他们还联络了周边地区的20余台收割机,连日来“虎口”夺粮,一点儿也不敢松懈。

众所周知,盐碱地瘠薄,农户们靠天吃饭,粮食产量较低,赫玮合作社为何敢流转万亩盐碱地发展规模化种植?

“盐碱地虽然瘠薄,但也是一份宝贵资源,关键在于怎么开发利用。这些年专家们不断努力,培育出了适宜盐碱地生长的旱碱麦品种。惠农的好政策也越来越多,这几年,农业农村部门每年都免费给我们的地块儿进行‘一喷三防’作业,为丰收增加保障。”刘磊说道。

2011年,刘磊开始在自己的家乡——羊二庄镇王家院村流转土地,开启规模化利用盐碱地之路。

“要想稳产、增产,选对品种很重要。”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盐碱地的增产潜力,他试种过多个小麦品种,并进行比对。

经过几年的观察,他最中意由中捷农科所培育出的“捷麦20”旱碱麦品种。

“‘捷麦20’的穗头大、千粒重高,这个品种不仅抗旱性强,而且能稳产、高产。”刘磊说。在合作社试验种植的品种中,“捷麦20”表现突出,独得他们青睐。去年秋播时,他们便在流转的1万多亩盐碱地里只种了这一个品种。

“虽然去年冬天不少地块到了11月才播上小麦,而且今年春天有些旱,这个品种的表现还是不错。”看着金灿灿的麦粒,刘磊欣慰不已。

万亩盐碱地能稳产,还与科学管理密不可分。

去年,由于播期较晚,越冬时,合作社的不少麦田没有出苗或只出了一根针似的麦苗。今年,一过正月十五,他们就立马行动起来。顶凌为每亩地追施了20公斤尿素,以便在地表化冻时,能借着土壤里的水分将肥料溶解,为麦田吃上营养餐。小麦返青期和拔节期时,合作社又分别为麦田喷洒了营养液,在作业时,还加入了防控病虫害的药剂。如此,旱碱麦得以健康成长。

“后期,农业农村部门还给我们免费飞防了两遍‘一喷三防’和一遍增加千粒重的营养液,不仅为稳产上了道‘安全阀’,还让我们节省了每亩地60元的管理成本。”刘磊说道。

眼下,合作社先将这些旱碱麦晾晒、烘干,储存到粮库里。等到市场价格合适时,他们再卖给周边的面粉厂,供不应求。抢收的同时,合作社还在紧张忙碌地压茬抢种夏玉米,确保墒情适宜的地块儿能种尽种。

2024-06-23 黄骅市赫玮种植专业合作社: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1608.html 1 流转万亩盐碱地 科学种管保丰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