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5日
第05版:05

与历史对话 和未来牵手

——“大运之河”全域走读大型社会活动启动仪式侧记

访谈现场

沧州市文物局原局长、原河北省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王玉芳

沧州国学院副院长翟广瀛

天成地产总经理王峻峰

摄影师宗增顺

沧州日报记者、全域走读活动主持人齐斐斐 刘运娥 摄

渤海之声合唱团演唱《大运河赞歌》

合影留念

本报记者 杨金丽

6月22日,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日子。

6月21日,由沧州日报社主办、天成地产协办的“大运之河”全域走读大型社会活动,在隋唐风格的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启动。

展示馆西,千年运河焕然一新,静静流淌。船儿穿行桥下,船尾处激起的道道涟漪,仿佛划开了历史的光影。

展示馆内,各界人士济济一堂,共话运河与沧州。

这是与历史的一次对话,走读中,品味千年运河的前世与今生;这是与当下的一次遇见,走读中,记录运河两岸的故事与风情;这是与未来的一次握手,走读中,展望文化传承的生机与活力。

大运河,是一部值得永远阅读的大书。通过一条河的历史,我们读懂自己,读懂沧州。

对话历史

品读运河前世今生

“号子一声远,从北喊到南。大运河,把这座千年古城留恋……”

这首由沧州人作词、作曲、演唱的《大运河赞歌》,一下子阐清了大运河与沧州的关系:沧州因河而生、因河而荣,城市的迁址、兴起与繁荣,都离不开大运河。

沧州日报社总编辑杨云亮说:“大运河对沧州格外青睐与留恋。她在沧州蜿蜒曲折,多么像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不舍。在沧州人内心深处,早已把运河当成了母亲河。大运河流经的这片土地,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更是我们的精神根脉所在。每个沧州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运河的情感。”

大运河的流向为什么与其他河流不同?历史上谁是大运河“第一锹”的开挖者?沧州段运河最早开凿于何时?运河给沧州带来了哪些影响……诸多问题,沧州国学院副院长翟广瀛一一解答。

她说,中国的地势决定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而大运河南北流向的背后,不仅有人工开凿的原因,更隐藏着重要的历史密码。要弄清这些,就要走进历史深处,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维度去寻找答案。比如,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挖下大运河“第一锹”。后来,隋炀帝广征民夫修建运河……

她说,运河沧州段最早开凿于东汉末年,是曹操命董昭开凿的平虏渠。但如今沧州的运河故道,更多是在隋代留下的永济渠基础上、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疏浚而成。千百年来,运河给沧州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孕育了独特的物产,也滋养了这里的璀璨文明,成全了这方水土的千古风流。御河棉、长芦盐、沧州武术、吴桥杂技……顺运河水声名远播,传扬各地。

沧州市文物局原局长王玉芳,则从文物的视角,把人们带入璀璨的运河文明。她从亲身经历的发现东光沉船点、沧州货运码头遗址、沧州丰成馆遗址三件事讲起,为人们还原了数百年间沧州运河的繁华景象。“东光沉船点的发现,说明沧州的河道是从宋元时期延续下来的,几百年间基本没变。”“沧州的货运码头是搭板码头,它的发现直观地证明了大运河与沧州城,就像母亲和孩子,码头一带就是脐带。”“丰成馆的发现说明沧州城厢经济带曾有多么繁荣。”……

随着学者们的讲述,运河沧州段掩映着云蒸霞蔚般的风华,从历史深处走来。千年文明在波光中投下了瑰丽的影子。

申遗十年

沧州迎来精彩蝶变

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日子里,谈起运河申遗,大家兴致都很高,谈论得也非常畅快。

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主任李金台说:“10年沧桑巨变,10年书写华章。从历史光影里的舳舻千里、渔火延绵,到现实生活里的水清岸绿、繁华重现,每个沧州人都是大运河十年精彩蝶变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

王玉芳曾担任河北省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她深情回忆了申遗前后的点点滴滴。“沧州是河北省运河申遗工作的牵头城市。早在2006年,就已着手开展运河申遗的文化遗产调查工作。”

8年时间,王玉芳和她的同事们走遍了运河河北段的角角落落。每一个申遗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这段河原生态遗迹较多,对运河的改建较少,以其样态原真、遗址类型齐全,在中国大运河占有重要位置。走得越近,了解越深,她对这条河的敬畏之心就越强烈,要保护好母亲河的心情就越迫切。

2014年6月22日下午,王玉芳接到参加申遗大会的扬州同行从卡塔尔首都多哈打来的电话:“成功了!我们大运河申遗成功了!”

接到电话的瞬间,向来快人快语的王玉芳竟一时说不出话来。这也成为她人生至为重要的时刻:她知道,她的团队完成了一个光荣的使命,而另一更加光荣、也更为艰巨的使命,正在前方。

这个使命,将由更多的沧州人来接力完成。

近年来,借国家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的东风,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强生态修复保护,提升生态环境水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如今的沧州,早已华丽转身。今昔对照,摄影师宗增顺最有发言权。

作为家在运河边的老住户,30年来,宗增顺用镜头记录下城市的变迁,也记录了大运河的10年精彩蝶变。活动中,他用图说话,以同一地点不同年代新旧照片对比的形式,和大家分享了运河沧州段的变化。

“1992年拍摄的这张照片,是我最早记录大运河的照片。当时,干涸多年的运河来水了,人们欢呼雀跃。那时,谁也不敢想,有一天沧州中心城区段会旅游通航,还能乘船游览沧州。”宗增顺说,大运河“容光焕发”般的改变,是最近几年的事。2021年,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按下快进键。宗增顺跟拍的节奏也加快了。从南川楼、给水所,到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园、园博园,伴随着一个个项目启动、拆迁、建设、完工、开放,他都用镜头一一记录。

最有视觉冲击力的,是南川老街的一组对比图。老照片,烈日下的一片片低矮的老屋分布在逼仄的巷子里,不见行人,只留空寂;新照片,入夜后南川老街古香古色、灯火璀璨、人流如织的场面,让人恍若置身宋词“一夜鱼龙舞”的盛况中。

老照片是过去的实录、如今的记忆;新照片是曾经的憧憬、当下的遇见。每个沧州人如今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变化,古香古色的南川老街、多姿多彩的园博园、鸟语花香的堤顶路……一幅壮美的运河画卷正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

未来之河

全力打造非遗之城

10年精彩蝶变,每个沧州人都是参与者、奉献者,也都是见证者、乐享者。

天成地产是在沧州大地上成长起来的地产企业,她就像大运河边长大的孩子,对母亲河有着深深的感情。作为这次活动的协办方,天成地产总经理王峻峰表示,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是一篇大文章,作为企业家,更是责无旁贷。深耕沧州21年,在收获信誉与口碑的同时,天成也一步步见证了大运河生态越来越好、景色越来越美、人们幸福感越来越强的一系列变化。

为了满足人们“在运河边安个家”的愿望,2023年,在大运河“双湾”的核心地段,他们推出了天成·澜湾壹号作品。天成推出的项目,不叫楼盘、房产,而是称为作品,其中饱含了大运河边企业家的用心和匠心,以及轻利润、重品质的人生追求。王峻峰表示,作为本土房企,天成在人居环境、运河文化的传承创新上,一直在深研融合与突破。天成·澜湾壹号的设计灵感部分来自运河文化。“我们把运河文化和现代生活融合在一起,为沧州人民打造融城市繁华、水岸生活、人文积淀于一体的运河人居板块,成为运河边另一道美丽的风景。”

市文联副主席、画家王君带来了他和多名画家共同创作的运河长卷。随着画幅徐徐展开,画中的运河连接了历史、现在和未来。“这幅画创作于几年前,当时还没有非遗馆、园博园,我们驰骋想象创作完成。如今,画中的未来变成了现实的今天。”

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主任李金台说:“运河是历史之河,更是未来之河。建设有图纸的非遗馆易,建设没有图纸的非遗之城难;塑运河之形易,铸文化之城难;保运河水脉易,兴运河文脉难。未来,我们要像打造硬件一样,重点提升城市文化含金量,让沧州在众多的运河历史文化名城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沧州运河文化建设,王玉芳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期待母亲河源远流长、更好更美,是沧州人共同的心愿。

“我们将在走读中,展现运河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生机和活力。”沧州日报社总编辑杨云亮说,如今,运河两岸人们身边的小美好越来越多,这些小美好所散发的微光,正在点亮大美好的运河、大美好的沧州。

讲述好运河故事,传播好沧州声音。“大运之河”全域走读大型社会活动将走进各县市区,深层次探究大运河在沧州全域的文化接续,全面推介运河文化、展现运河魅力、激发运河活力。

2024-06-25 ——“大运之河”全域走读大型社会活动启动仪式侧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1791.html 1 与历史对话 和未来牵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