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9日
第03版:03

传承国粹经典 唱响惠民戏曲

——记活跃在乡间义务演出的青县友联剧社

惠民文艺演出 尹向平 摄

本报记者 胡学敏

“以前看的都是选段,这还是头一回看全剧。”“能将这么大场面的一出戏演得这么好,这个剧社真不简单。”6月20日上午,由青县友联剧社组织的惠民文艺演出走进盖宿铺村“孝老家园”,为村里300余名老人献上了河北梆子《大登殿》全剧。台上演得精彩,台下看得过瘾,这也让杨俊明与妻子宋秀兰倍感欣慰。

杨俊明和宋秀兰在青县经营着一家企业,去年,这对戏迷夫妻创建了青县友联剧社。借戏搭台、以戏会友,他们还经常组织各种公益演出活动,送戏下乡,与更多的戏剧爱好者分享戏剧之乐。

本是学跳舞 意外成戏迷

杨俊明和宋秀兰性格开朗,年轻时就喜欢唱歌跳舞。2010年的一天,夫妻俩在公园游玩时听到一阵美妙的戏曲声传来。“那曲调真好听,高亢激越之中透出委婉凄楚,给我俩都听入迷了。”杨俊明和宋秀兰当时就决定,“咱俩别学跳舞了,干脆学唱戏吧。”

“刚开始我俩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戏,循着声音找到唱戏的人一问,才知道是河北梆子。”杨俊明说,当他俩得知河北梆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一股兴奋感油然而生,更觉得这戏非学不可。

为了学好戏,夫妻俩像着了魔一样,平日里遇到“高人”就谦虚讨教,一有空还会去商店、跳蚤市场等地“淘”各种与河北梆子有关的磁带、光盘,回家反复欣赏、深入钻研。几年下来,他们攒的音视频资料足足有几大箱子,仅光盘就有上千张,几乎涵盖了河北梆子所有精彩剧目、名家选段。夫妻俩对它们如视珍宝,闲暇时总要放上一段,学唱一会、练练身段。

“头些年,光盘使用太频繁,用着用着就播不出来了。”杨俊明说,网络兴起后,学戏更方便了。

广结众戏友 拜师学技艺

“我们也没想到,从第一次接触河北梆子至今,这一坚持就是10多年。”宋秀兰说,因为喜欢,夫妻俩查阅了不少关于河北梆子的资料,了解了河北梆子的起源、发展、流派、唱腔分类、行当角色、演唱技巧、常用曲牌等。其间,他们结识了许多戏友。

戏友越来越多,大家经常聚在一起排练,慢慢地,不仅各个角色都有人能扮演,还凑齐了一个乐器伴奏班子,敲板鼓的、打锣的、吹唢呐的……一应俱全,俨然已是一个戏剧班的“班底”。

这期间,宋秀兰结识了原青县评剧团的演员林淑珍,并在去年9月,特意举行了拜师仪式。“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每一样都有技巧。身段和唱腔要协调,眼要随手走,不同角色步法也不同,老生步法缓慢,小生轻巧灵活……”宋秀兰说,以前自己练,好多动作不知道名称,正式拜师之后,她不仅学到很多身段和唱腔知识,也更深入了解了剧情,学会了更自然地把自己融入到剧情中。

投资建剧社 送戏惠乡亲

杨俊明、宋秀兰和众多河北梆子戏友一起排练剧目,慢慢大家就形成了一个团队,跟着其他文艺队伍下乡去演出。夫妻俩商量,自己家有企业做后盾,又有这么多戏友支持,不如投资成立一个剧社,既满足大家的爱好,又能专门做公益演出,让传统文化惠及更多百姓。

杨俊明多年来一直积极投身于家乡公益事业,曾登上青县第十一届“感动青县”道德模范榜。青县文体局得知夫妻两人创办公益剧社的想法后,十分支持,还给他们提供了活动场所。

“有了场地,我们举办活动、排练就更方便了,戏友们都很高兴。”杨俊明说,他们立即着手装修,并从沧州购买了音响、谱架、乐器、服装、头饰等,前后花了十几万元。令他感动的是,戏友张鹏还把家中珍藏的戏服全部拿出来,供剧社免费使用。

剧社成立后,每周三、周日大家都会在一起排练。队员里最小的50岁,最大的80岁,有些老人排练还带着孙子孙女,大家积极性很高,每场戏要排练两三个月,没有特殊情况从不耽误。

就这样,短短半年多,青县友联剧社已经排练了《大登殿》《杜十娘》《彩楼配》等多个河北梆子经典剧目,参与县里组织的戏曲下乡演出几十场,受到了当地戏剧爱好者的好评。

“每次下乡演出,剧社成员都起大早开始化妆,十分辛苦,但看到台下爆满的观众席,看到老人们看戏时开心的笑容,大家又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杨俊明说,今后剧社还要排练更多的经典剧目,让大家在家门口过足戏瘾。

2024-06-29 ——记活跃在乡间义务演出的青县友联剧社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2282.html 1 传承国粹经典 唱响惠民戏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