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3日
第04版:04

这段感人至深的中哈友谊 习近平主席多次讲述

新华社记者 赵 嫣 孙 浩 张继业

“80多年前,中哈两位音乐家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在阿拉木图相识相知,结下了跨越国界的兄弟情谊。”在赴阿斯塔纳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2日在哈萨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同心笃行 续写中哈关系新篇章》中写道。

这段感人至深的中哈友谊佳话,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国际场合多次提及。

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音乐家冼星海在举目无亲的阿拉木图,偶遇哈萨克斯坦音乐家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语言不通的两位音乐家惺惺相惜,成为至交。

“父亲和冼星海的故事已成为哈中深厚友谊的象征,也成为两国人民之间友好往来的例证”,拜卡达莫夫的女儿巴德尔甘·拜卡达莫娃日前在阿拉木图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1940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冼星海从延安前往苏联,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1941年受战争影响,影片制作陷入停顿,冼星海回国受阻。1942年底,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依然找不到回国的办法。

“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时,讲述了这段感人故事。

拜卡达莫娃虽没有亲眼见证父亲同冼星海相识相知的故事,但父亲曾一次次向她回忆这段往事,让她对其中细节耳熟能详。

拜卡达莫娃说,父亲将冼星海安置在自己姐姐家中。艰难岁月中,他们的生活也很困难,食物都是凭票供应,家里面积又不大,但一家人给了冼星海家一样的温暖。“家里人都叫他黄训,父亲把他当朋友、当亲人”。

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受到当地人民广泛欢迎。

1944年年初,冼星海经拜卡达莫夫推荐,前往科斯塔奈市音乐馆担任音乐指导。1945年,在一次赴偏远山村的巡回演出中,冼星海染上肺炎,后病逝于莫斯科。

“中国音乐家冼星海同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感人故事被搬上荧幕”——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在《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发表署名文章,再度提到这段中哈友谊。

2019年上映的中哈合拍电影《音乐家》,开篇就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场景:在人头攒动的机场,两位女士相互拥抱,泪流满面,却说不出一句话……她们是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和拜卡达莫夫的外甥女卡拉姆卡斯·阿里斯兰诺娃,那是两人第一次见面,这段中哈友谊得以在下一代延续。

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拜卡达莫夫一家不懈努力,冼妮娜终于来到阿拉木图,与异国亲人相认。

多年来,两个家庭保持着紧密联系。在阿里斯兰诺娃眼中,“妮娜就是我最亲近的人,最亲近的妹妹。我们虽然距离遥远,但是我们的心很近。”

在阿拉木图西南部,冼星海大街和拜卡达莫夫大街位置相邻。在冼星海大街一端,冼星海纪念碑巍然矗立,上面铭刻他的生平,并用中俄哈三种语言写着:“谨以中国杰出的作曲家、中哈友谊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冼星海的名字命名此街为冼星海大街”。

数千公里外,在冼星海的祖籍地中国广州番禺,有一条“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友谊之路”。路边饰有红色音符,似在琴键间飞扬舞动,一旁,拜卡达莫夫和冼星海的半身雕像并肩而立。

时光不语,情谊长存。如今,《黄河大合唱》《阿曼盖尔德》的旋律仍常常在中哈两国奏响,两位音乐家的故事口口相传,让两国青年感叹于两国传统友谊的深厚,立志书写更多友好的动人篇章。

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国际大学校长谢里克·伊尔萨利耶夫告诉记者:“人文领域合作是两国关系的基础,青年交流决定两国友好的未来,这正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参与记者:黄河 安晓萌 马峥 陆佳飞 叶前)

据新华社阿斯塔纳7月2日电

2024-07-03 新华社记者 赵 嫣 孙 浩 张继业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2794.html 1 这段感人至深的中哈友谊 习近平主席多次讲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