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位于北京通州区宋庄镇的声音艺术博物馆中,摇橹号子的喊号声在录音棚中此起彼伏。年过八旬的“留住运河号子的人”与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人通过声音演绎,声情并茂地再现了昔日通州大运河漕运盛景。
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船工号子被声音艺术博物馆永久保存,未来将向大众展出。声音艺术博物馆作为全球首家以声音为主题的博物馆,溯源声音的历史文化价值,笃行声音的采录与抢救工作,拯救了不少即将消失的声音文化。据当地媒体报道,未来该博物馆还将在不同城市或地方建立采录工作站,对当地当下的声音、将要消失的声音、已经消失的声音进行采录和抢救。
这是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一次突破。众所周知,随着老一辈船工的逐渐离世,作为大运河重要文化符号之一的运河船工号子将面对濒临消失的危境。在沧州,运河船工号子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一些文字和影像资料,但其浑厚嘹亮的声音正日渐淡出历史舞台。
沧州共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近600项,武术、杂技、曲艺、文学、美食制作……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传承人。然而,非遗文化的传承也面临一些问题,一些从事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人士感慨,现在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老行当,有的老艺人不愿意将手艺传给“外人”,部分非遗技艺正面临失传,亟须更多的传承人来延续。
当下,沧州正努力打造“中国大运河非遗之城”,相关部门对非遗文化和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视,挖掘、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传承人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种形势下,对部分非遗技艺的“存档”非常有必要,即通过认定、记录、建档、保存等方式,运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数字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并收集相关的实物和资料,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妥善保存;另一方面,亟须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实践指导等方式,提高传承人和人们的参与度,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才,让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