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9日
第3R版:

“骚扰电话”咋这么难治?

本报记者 李佳芳

“我不知道电话号码是怎么泄露的,几乎每天都能接到骚扰电话,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如今,提起骚扰电话,很多人都不胜其烦,这些骚扰电话越来越智能,像“长了眼”一样,对很多人的需求“了如指掌”。

骚扰电话“命中率”越来越高,背后有些什么猫腻?骚扰电话为何像“牛皮癣”一样难以根治?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骚扰电话防不胜防

“我们这里有少儿编程课,推荐您了解下!”连续几天接到这样的电话,市民胡女士很生气,“最近每天都有本地的教培机构来电,同一个机构、同一套说辞,每天不停地换相似号码打来。我设置了骚扰拦截,可以拒接部分外地骚扰来电、个别数字开头的号码,但仍然防不住一些本地骚扰电话。”

家住南皮县的张先生告诉记者,看到标注“骚扰电话”的来电,他都会直接拒接,但还是有许多营销电话没有被标注。更让张先生想不通的是,现在的骚扰电话都像“长了眼”一样,对自己的需求“了如指掌”。不久前,他下载了一款炒股软件,刚开始使用,当天就接到了荐股电话。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20名市民,这些市民都表示接到过骚扰电话。其中,学生家长接到的骚扰电话多是推销课程,其他市民接到较多的骚扰电话涉及房产中介、贷款理财、车辆保养等,有的市民甚至一天接到过20来通骚扰电话。

如今,搭上人工智能高科技“快车”,升级版的AI骚扰电话更是让人防不胜防。在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官网,记者看到,截至7月2日16时41分,当天12321已受理了13242条举报信息。

“精准”骚扰背后

涉及个人隐私泄露

到底是谁泄露了你的手机号?记者了解到,在一些平台,一些商家声称可以提供“精准客户手机号”,其客户信息的采集渠道,包括两家短视频平台和一家“达人种草”类平台。根据某“种草”类社交APP的隐私政策提示,该APP会将用户个人信息与“商业合作伙伴”进行“必要的共享”,这些“合作伙伴”包括但不限于平台第三方商家、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广告和统计分析类合作伙伴等。隐私政策还提示,当用户选择参加相关营销活动时,在“经过用户同意”后,会将用户姓名、性别、通信地址、联系方式、银行账号信息等与“关联方”或“第三方”共享。

其实,仔细查看一些软件的用户协议,会发现平台会要求用户授权提供大量个人信息,甚至是以捆绑方式向多方提供。

“你在购物APP上的交易行为,在短视频APP上的浏览习惯,在社交APP上的发帖回复,背后都有人工智能在打‘电子标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用户画像’。”沧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电子标签”会被深度加工,分享给各大APP的合作机构,而合作机构能通过一些手段将这些“电子标签”与相应用户重新关联,这就是推销电话越来越精准的原因。另外,随意丢弃快递单、交通票、购物小票等单据,参与网络抽奖、激活会员卡,频繁连接公共WiFi,海投简历等行为,都有可能导致个人敏感信息泄露。

如何治理骚扰电话

骚扰电话不堪忍受,怎么办?除了开启手机自带的“防骚扰”功能或使用运营商提供的“骚扰电话拒接”服务,按照工信部介绍的渠道,用户还可拨打12321电话、登录12321网站、安装“12321助手”APP或关注微信公众号“12321受理中心”,按照提示去投诉。

河北东方伟业律师事务所律师任学敏表示,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手机应用商店最好采取安全保障措施,对上架APP是否存在非法收集个人信息行为进行检查,让信息贩卖、泄露可追踪、可取证。此外,个人应加强信息安全保护,避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如果被恶意骚扰、威胁构成违法犯罪的,可以保留好手机的通话记录,向公安机关报警。

“不要轻易点击陌生人推送的网址或下载安装不熟悉的APP、小程序,遇到软件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时,要予以拒绝。”任学敏提醒,在处理电话骚扰的过程中,也应该保持冷静、理智,避免因情绪失控而作出不理智的举动。

2024-07-09 本报记者 李佳芳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3470.html 1 “骚扰电话”咋这么难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