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良
郝庄,是南皮县最靠东的一个边远村庄,东与盐山毗邻,南与山东乐陵隔漳卫新河相望。有地不足2千亩,1000来人。自古是个文化村,闻名遐迩,往哲时英,代不乏人。乾隆年间,有父子二举人,郝子明与《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同榜,在纪家做教师长达20年。民国单声三在家乡办学,创办马村三高,任南皮县教育局长,举办县师范学校。
早期共产党员、津南农民自卫军司令张隐韬,津南党组织的创建人刘格平,中共沧州第一个党支部书记郝树模、泊镇九师党支部书记郝兰汀,或为郝庄人,或与郝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张隐韬1902年生在南皮县唐家务村一个贫困农家,父亲张安文在他出生前扛活累死,母亲抱着张隐韬到郝庄外祖家生活。张隐韬10岁,姥姥送他到本村郝梦山办的私塾读书,1914年转入单声三开办的小学,因家庭贫困,单不收他的学费。1917年,单声三又办起高小班,张隐韬考入高小班,并于1920年毕业,因无力升学,便到天津求人谋到了一个铁路见习警察的差事。
共产党人于树德在天津办了一所工人业余补习学校,还请来了天津一中毕业的兰秀山当教员。兰秀山,南皮张古风村人,曾在郝庄高小教授数学、地理,是张隐韬的老师。其实这里是天津早期共产党人于树德、于方舟、韩麟符、刘清扬、邓颖超等人的地下联络站。张隐韬经常来这里看望老师兰秀山。中共北京区委负责人罗章龙也经常到这里工作,与张隐韬逐渐有了接触,经过斗争考验,1922年初介绍张隐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9月,张隐韬在补习学校介绍在这里学习的沧县进步学生刘格平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张隐韬在党的领导下,在北方广大地区组织工人运动、发展中共党员。1924年,党组织介绍张隐韬考入黄埔军官学校学习,张隐韬1925年回津南组织创建津南农民自卫军,1926年被反动军阀镇压,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刘格平,津南地区党组织的创建人,是现孟村回族自治县大堤东村人。他和郝庄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张隐韬是他的革命引路人,还因为是郝庄人拯救了他。
郝庄有一个远近驰名的前清秀才、大医郝和哉,刘格平的父亲刘云镜与其交好。刘格平常随父亲来郝庄,郝和哉膝下无子,见刘格平聪明上进,颇有文韬武略,很是喜欢,便收刘格平为义子。刘格平来郝庄更频繁了,还结识了郝兰汀、郝树模、单玉烛等热血青年。
1922年刘格平在天津经张隐韬介绍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1924年计划把父亲的民团教育训练成革命武装,上课,跑操,训练、讲共产主义。这触怒了驻扎在沧县、泊镇的奉军,当时驻泊镇的是旅长张宪,奉军将刘格平哥儿俩抓捕到泊镇,刘格平的父亲四处托人周旋,义父郝和哉、大律师单玉烛找到张宪说情,并设法免除了刘格平哥儿俩的死罪,最后救出刘格平哥儿俩。不久,刘格平在津南各县发展党的组织,成为津南地区党组织的创建人。
晚年刘格平将这些写入《回忆录》。原来郝庄人认为张隐韬是国民党员、老军阀。1980年初,经刘格平介绍,才知张隐韬是中共早期党员。1985年刘格平捐资,为张隐韬立碑于南皮烈士陵园。
郝庄人郝树模,与刘格平交往甚密。1926年9月,刘格平受中共天津地委委派,到沧州发展党员,创建党的组织。刘格平到直隶省立沧县第二中学(今沧州市第一中学),发展老相识郝树模和曲作民、王佩琪等进步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沧州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沧县二中党支部。郝树模任党支部书记,并迅速开展活动。
郝庄人郝兰汀,早年读私塾,曾以家屋为学,教授村童。后考入省立泊头第九师范。1926年刘格平到九师发展郝兰汀、傅炳瑞、姜春田等进步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沧州第二个中共党支部,郝兰汀任党支部书记。九师党支部先后在校内和校外码头工人中发展了50多名党员,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
郝庄培养了早期中共党员张隐韬、刘格平、郝树模、郝兰汀,他们为津南党组织的创建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郝庄的红色记忆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