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3日
第03版:03

南皮农妇刘凤荣

用心制旗袍 针线传情谊

刘凤荣在家里制作旗袍

本报记者 邢 程 通讯员 刘国萍

昨天下午,在南皮县王寺镇集北头村村民刘凤荣家中,早早就来了10多个村里的女娃娃。她们来这儿,是为了和刘凤荣学习盘扣制作手艺。在这个特殊的小课堂上,刘凤荣示范盘扣的制作过程,从选材、设计、裁剪到缝合、固定,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孩子们围坐在她身边,瞪大眼睛,认真观察,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在刘凤荣的耐心指导下,一个个精美的盘扣在孩子们手中诞生。瞧着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刘凤荣高兴地说:“学习盘扣制作,可以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其实,今年60岁的刘凤荣并非专业老师,甚至从未和旗袍制作手艺人打过交道。初和裁剪邂逅,还要从她的小孙子出生那年讲起。

2016年,家里人花150元给孩子买了冬季三件套。刘凤荣拎着衣服直念叨:“这小衣服做得怪精巧哩,可就是不值那么多钱呀。”乡下人过日子,节俭惯了,她心想,没准自己对着衣样,试着裁剪、缝纫,也能做出这样的衣服来。就这样,她蹬起了自家的老式缝纫机。

虽然从没做过衣服,但刘凤荣在服装制作上颇有天赋,一块普通的布料,在她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灵气,裁剪、缝合、镶嵌……经她巧手,一会儿工夫就能变成一件精巧的服饰。

从那以后,刘凤荣在针头线脑中找到了别样的乐趣。闲来无事,她常会自己琢磨新鲜款式,蛋糕裙、灯笼裤、面包裙……工作台上,时常能看到惊喜。

“从那之后,孩子的衣服都是我亲手制作,而且无论样子还是版型都很特别。” 刘凤荣说,她给孩子挑选的布料舒适又透气,做出来衣服都是“绝版”。

时间久了,刘凤荣开始向成人服饰“进军”,从最初的普通大褂到经典旗袍,她开始了全面、系统地学习。“做的衣服多了,我感觉还是旗袍最有韵味,它能彰显东方女性的端庄,散发出别具一格的古典美。” 刘凤荣说,为了学好旗袍制作手艺,她专门在网上学习了领型、袖型、门襟、腰线、开衩、下摆等与旗袍有关的知识和制作技艺,并针对不同面料,作了改良设计。

为此,她还专门购置了电动缝纫机和包缝机,力求把每一件旗袍都制作出独有的韵味。刘凤荣拿起正在制作的盘扣说:“看这手工制作的盘扣多精致,它既起到了装饰作用,也是旗袍的点睛之笔。相比机器加工的,手工制作的费时间、费精力,却更耐看,有味道。”

多年来,刘凤荣制作的旗袍不计其数。闲暇之余,她把制作旗袍的过程拍成小视频,发布在网上,不承想引来了众多网友点赞。很多中意旗袍的网友和刘凤荣取得联系,专程前来购买,还有不少人买来自己喜欢的布料,找刘凤荣量身定制。每每一件旗袍上身,大家总会惊叹于旗袍的精美与盘扣的巧妙设计,更被刘凤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所感动。

如今,刘凤荣成了当地制作旗袍的“名人”。她也有了自己的“小目标”——开一间属于自己的旗袍制作工作室,将来义务为村里的老人做旗袍,把这门手艺教给村里的孩子,让更多人喜欢旗袍,爱上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2024-07-13 南皮农妇刘凤荣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3884.html 1 用心制旗袍 针线传情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