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大早,沧县大褚村回族乡施屯村“两委”前的广场上就热闹起来。二三十位农户陆续开着三轮车赶来,车上满是清晨刚采摘的茄子。百汇超市的采购车也如约而来,农户们依次将果蔬称重、装车,不一会儿,便将果蔬销售一空。
“我们现在在家门口就随着行情把菜卖光了,省心又省力。”看着自家的茄子被送上车,70多岁的农户徐在起十分高兴,“销路稳定了,我还要扩大种植面积,多种就能多赚。”
“放心种吧,只要大伙儿种,我们就给卖,不愁销。”施屯村党支部书记施境坤边帮着装菜,边笑着答道。
从去年开始,施境坤相继联系了百汇、上嘉、左邻右舍等连锁商超来村里收菜,帮助农户建立起稳定销路。
“以前大伙儿为了把菜卖出去,凌晨就得起来摘菜,再趁着新鲜赶到批发市场卖了。赶上蔬菜上市旺季,白天管棚、晚上卖菜,不光不得歇,还得摸黑赶路,十分不安全。”施境坤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施屯村是传统蔬菜种植村,村里有几十位农户种西红柿、茄子等蔬菜,种植规模达到百余亩。施境坤自2013年发起成立了合作社,除了在50亩地建起温室和冷棚,还发展了120多亩露天种植基地,一年四季都向市场供菜。
“蔬菜种植规模不小,却没有稳定的销路,一直困扰着大伙儿。”施境坤说,农户们外出卖菜,费时费力不说,还有可能因售卖不及时造成菜不新鲜,难销、滞销问题,大大打击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施境坤以前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为此,他一边抓管理、一边蹚市场,通过上门自荐、多方联系,凭着优质蔬菜和诚信口碑,让自己的合作社和市区的连锁商超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
“原先各家各户都按自己的管理方法种菜,蔬菜品质良莠不齐,难以满足商超的采购需求。近几年,大伙儿看到我们合作社的菜卖得好,也纷纷提升管理水平、统一种植模式,产出符合商超采购标准的果蔬。”施境坤说道。
去年,农户们种出的果蔬不光有了好品相,还有了好品质,施境坤便拿着样品到百汇、上嘉、左邻右舍等商超自荐,将客商引到了“家门口”。现如今,每天上午10点,商超的采购车都准时来采购果蔬。农户们不出村,就能把菜卖个好价钱。为了保障大伙儿都能收到钱,施境坤每天还义务和商超对接收货款,再准确分发给卖菜的农户。
“我岁数大了,去不了远处,原来就是赶集卖菜,销量有限,也不敢多种。现在有了稳定销路,我把家里4亩地都种上了,一年纯收入两万多块钱呢。自己能赚钱,也给孩子们减轻点儿负担。”徐在起说。
随着销路的稳定,施屯村不少上了年纪的农民,也加入到蔬菜种植队伍中,靠卖菜增收,就连周边村庄的农户也到施屯村来销售蔬菜。
“今年我们还计划建立商会,大伙儿协商着把种苗、农资、管理、销售都统一起来,‘组团’致富。”施境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