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 彬 本报通讯员 张诗启
盛夏时节,万物丰茂。在渤海之滨的黄骅港,码头沿岸桥吊林立,卡车穿梭如织,一艘艘远洋巨轮正在装卸集装箱。不远处,海铁联运班列满载着货物缓缓驶出……
“黄骅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要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催人奋进,黄骅港规划建设的征程波澜壮阔。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改革“关键一招”破局开路,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推动黄骅港规划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如今的黄骅港正朝着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目标迈进。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激活港口发展新动能
4月20日,经海关验放后,10049吨棕榈仁粕进入沧州黄骅港综保建设有限公司公用型保税仓库,成为黄骅港保税仓库首单进仓业务,标志着黄骅港保税仓库正式投运。
保税仓库有着外贸“宝库”之称,在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环节成本、带动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并形成示范效应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自项目启动以来,各相关部门创新工作机制,合力攻坚,积极跟进各环节进展,确保了黄骅港保税仓库如期投运。
这是我市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黄骅港规划建设的生动写照。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高效健全的工作机制,是把牢正确方向、落实重点工作、完成重大任务的重要保障。
5月27日,市委书记康彦民又一次来到渤海新区黄骅市,主持召开企业座谈会暨港口高质量发展现场办公会,逐项调度重点事项、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梳理项目建设面临的难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路径举措,明确牵头领导、责任部门、办结时限,安排部署下步重点工作。
定期召开企业座谈会暨港口高质量发展现场办公会,是我市推进黄骅港规划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下转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