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胡学敏 通讯员郭倩)收发文件、整理资料、拍摄并制作视频、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放暑假后,中北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刘畅,回到她的家乡孟村回族自治县,报名参加了当地共青团组织的大学生“发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一名志愿者。
“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我学有所用,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还切身感受到家乡的喜人变化。”刘畅表示,今后一定努力学好知识,为将来更好地投身于家乡发展建设打牢根基。
“‘返家乡’大学生投身于基层岗位,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专业特长,服务家乡发展。”共青团孟村回族自治县委相关负责人张文博介绍,今年暑假,当地已有92名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不只是孟村,全市“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都在火热进行中,截至目前,已有2771名大学生主动报名,积极投身政务实践、企业实践、公益服务、社区服务、文化宣传、网络“云实践”等活动,用青春力量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
据了解,共青团沧州市委持续擦亮“桑梓计划——‘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品牌,组织开展2024年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动员各级团组织积极搭建返乡学子与家乡的互动互通平台,按照“因需设岗、按岗招人、双向选择、属地管理、就近就便”的工作原则,积极摸底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设岗需求,共收集岗位2059个。市县两级双向联动,共发布招募令17条,公布全市16个县(市、区)团委招募热线电话,畅通返乡大学生报名通道。
目前,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展开。“追寻家乡记忆 传承红色精神”“红色研学”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广大学子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倾听老兵革命故事等形式,进一步赓续红色基因,在抚今追昔中坚定信仰;围绕我市人才引进和就业创业政策召开的座谈会,让家乡学子在交流中充分了解家乡干事创业的优渥环境,吸引更多学子毕业后回到家乡、反哺家乡、建设家乡;文明城市创建、“我爱母亲河”、“星星点灯 书香伴童年”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才干、作奉献、展风采……
此外,团市委持续深化“京津冀青少年交流”活动,与京津冀高校中的沧州籍学子进行持续对接,充分发挥我市优秀学子的宣传带动作用,积极邀请包括北京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在内的6所高校师生团队,在暑假期间围绕盐碱地综合利用、黄骅港规划建设等主题来沧进行调研考察,为推动沧州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