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运河边长大的孩子,吃过运河水浇灌的菜和粮,看过运河从断流缺水到全线贯通,对运河有着特别的感情;
他是热爱运河的地方文化学者,痴迷于运河研究20载,寻访、考证、编审、写大纲,挖掘出很多鲜为人知的运河历史文化;
他是热衷传播运河文化的沧州“代言人”,出书、出镜、办讲座,考证“一船明月过沧州”的作者年代,让沧州运河名扬千里;
……
52岁的孙建,是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更是一位运河“百事通”,他与运河的交集故事,就像春天的细雨,绵柔而悠长。
“国图”特殊经历
“孙老师,明天我们有个直播活动,需要您出镜介绍下‘三弯抵一闸’的来历”“我们近期举办的展览和运河相关,想请您帮忙审核下文字”……
接到这样的电话或微信,孙建已习以为常。而这在20年前,他无论如何都不敢想的。他学的是铁路电气化专业,当时又在铁路部门工作,与运河文化八竿子打不着。
孙建出生在新华区芦家园,家距离运河只有4公里,关系亲近的几个姨也都住运河边,他走亲戚不是去上河涯,就是往北陈屯,在运河边玩耍嬉戏,吃运河水浇灌的蔬菜和粮食……儿时的记忆,让孙建有一种特别的运河情结。
一次特殊的经历,让他与运河产生更深的交集。
2005年,孙建接了一个活儿——帮省文物局去国家图书馆查阅与大运河河北段相关的文献资料。两个月时间,他翻阅各种文献,只要与运河有关的,都会翻开看一看、读一读,一坐就是一天。
查阅文献过程中,孙建意外发现了马之贞这个人物,“据国图的文献资料记载,马之贞是沧州人,而且对于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起到了重要作用。”孙建说。
当他最后抱起10多公斤的复印资料送往省文物局时,对运河的那份情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这段经历,也开启了他人生中的另一扇门。
身心融入运河
对沧州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让孙建一步步踏入文化行业。2009年,孙建调入市文物部门工作,编辑刊物、出版著作、编写展陈大纲……他的工作日常经常围着运河转。
2012年,沧州博物馆开馆,孙建参与了编写展陈大纲,对“大运河北”展厅,他特别用心,从实物到图文,从场景复原到展品陈设,他遵从历史,做到让“内行人”尽量挑不出一处差错。2014年,孙建接手清风楼展陈大纲编写任务,凭着对地方文化的深厚学识,仅用3天时间,他就拿出了让领导满意的展陈大纲。
参与编辑《文化沧州·御河卷》时,适逢春节。为了如期完成任务,孙建从大年初二就和同事一起加班,搜集整理资料、校审文字差错……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直到农历二月初二,顺利完成任务,才和家人正儿八经吃了顿团圆饭。而此卷也成为目前反映沧州段运河较为全面的文献。
因为对运河文化有颇多研究,一些部门与运河相关的规划或书籍,都愿意找他审核或把关。审核《大运河文化辞典》河北卷,孙建一一研读,发现说法错误予以纠正,看到辞条不完善进行增补,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完善。
多次寻访考察
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沿线8省市丰富的文化遗产点,让孙建产生了想要一一看个究竟的冲动。
2016年夏天,孙建带着一帮学生,自费租车从北京到镇江沿运河寻访。在江苏高邮的盂城驿,看着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驿站,他不由地想起了沧州运河两岸的古驿站。他一边对驿站的建筑和陈设仔细观察记录,一边给孩子们讲运河驿站的历史。在山东济宁南旺镇,他们看南旺枢纽水利工程,当时正赶上下大雨,眼前是运河行船的画面,枢纽工程对水量的控制十分清晰,此时,他顿悟了昔日不甚理解的“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含义。这一次行走让他对大运河有了更为完整的直观印象。
在参与谢家坝水工智慧博物馆展陈大纲编写时,因为涉及到大运河沿线的多个堤坝,孙建又一次沿运河考察,从山东戴村坝到南旺枢纽,再到洪泽湖大堤、邵伯石坝,一处处走访记录。元宵节的夜晚,他正好在扬州一处幽静的地方小憩,看着外面绵绵春雨中绽放的烟花,脑海中突然出现古人沿运河下江南的画面,瞬间感慨万千。他暗自对自己说,一定要写好这个展陈大纲,将运河沿线的水工智慧真实客观地展现给世人。
正是这些走访的阅历,让孙建对大运河的认知更全面、更细微。之后,他创意的“千里通波·大美运河”被相关部门采纳为河北省第六届园林博览会主题;他参与南川楼、朗吟楼展陈方案编写,让两楼展览展出更加生动精彩。随着对运河了解的逐步深入,孙建的运河情怀也愈加浓烈。
传播运河文化
在运河公园,和央视记者探讨“三弯抵一闸”的来历,侃侃而谈,有理有据;在百狮园南川古渡码头,参与8省市媒体联合直播运河活动,介绍谢家坝的历史,朴实厚重……随着运河文化的日渐火热,孙建在媒体的出镜率也越来越高。“我会尽己所能将与运河有关的历史和知识传递给大众,这也是传播沧州文化的一份责任。”孙建说。
为了传播运河文化,2021年,孙建应邀在“沧州发布”公众号开设“运河人家·孙建说运河”专栏,从曹操开凿平虏渠到马之贞贯通京杭大运河,再到谢家坝建水利工程及多个著名的历史事件,讲述幽默诙谐,又不失博学厚重。两年共50期讲座,为读者了解运河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2020年,孙建写成《沧州大运河赋》,这篇反映沧州段运河历史文化与风貌的文章,在雄安新区沧州园的一面墙上,以錾铜工艺呈现,让四海宾朋认识沧州、了解运河。
为了弄清楚《夜过沧州》作者孙谔的生活朝代,孙建还和青年学者吴树强一起进行考证。他们用一周时间,在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情报文献中心、南京图书馆等地,查阅了乾隆《沧州志》《全宋诗》等大量古籍文献,找到了作者为清代人的铁证。这一考证成果的公布,不仅纠正了以往的错误说法,还让“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在沧州更加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