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7日
第06版:06

一河明月游狮城

木月水 胡长江

船动水花开 苑立伟 摄

园博园 佚 名 摄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全长216公里,从沧州主城区穿城而过。她不仅是沧州的母亲河,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两岸儿女;她更是沧州文化的“根”与“魂”,孕育了一座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名城名镇,留下了一处处弥足珍贵、闻名遐迩的文化遗产,描绘了一幅幅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生态画卷。

近两年,沧州大运河可谓是“火出圈”了,尤其是夜间美景频频亮相中央主流媒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2024年“五一”假期最受游客追捧的20个小众旅游城市中沧州排名第六,身边的风景成为别人羡慕的“大片”,让狮城百姓幸福感、自豪感爆棚。2018年以来,我已在白天分六次走完大运河沧州段全程,但夜游运河始终对我有着巨大吸引力,早已心驰神往。于是,我特意在农历十五的晚上,邀着天上明月,约上三两同事,从渤海路沿运河一路向南再走城区段,去追寻内心的那份期待,去领略“一船明月过沧州”的迷人夜色,去感受大运河的新时代巨变。

从园博园北停车场下车,首先进入了园博园。它是在沧州大化老厂区和小王庄镇前程子、小圈、北陈屯、北堡子、药王庙等村基础上改造建设的,原本鸡犬相闻的村落、沿河耕种的菜地和废弃遗忘的工厂,已成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的园林大观。

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下,我们沿着东堤南行,步履轻盈,心情愉悦。一座拔地而起的人工假山矗立在路东,此山名曰北山,是园博园的最高点。山顶上有一座问月亭,置身其中,山、河、湖、林等自然美景尽收眼底。北山也是沧州新春灯会的最佳观赏点,犹记得正月十五游园时,园内火树银花、灯红景绿,游人如织、年味浓浓,一组组彩灯美轮美奂,一场场演出精彩绝伦,远处城市楼宇的照明亮化与之交相辉映,自然与文明在那一刻相得益彰。外地游客连连感叹沧州之美,不虚此行;归来游子惊叹家乡变化之大,纷纷点赞。

继续前行,堤顶路西侧就是园博园码头。站在码头向西眺望,晚霞烧红了半边天,也映红了一湾运河水;微风带着丝丝凉意,褪去了日间的炎热,也吹走了我们一天的疲惫;清新的空气中拂动着淡淡花香和青草气息,让人心旷神怡,思绪也变得清晰起来。京杭大运河沧州段蜿蜒流淌、宛若玉带,中心城区段更是保存完好,九曲十八弯、沿途多遗迹、处处是风景,代表了我国北方大运河遗产的原真性,是旅游通航的最佳航段。2022年沧州市新建旅游码头12个、步行景观桥6座,由北至南,分别是园博园码头、沧州坊码头、大化码头、盐场码头、戴家园码头、清风楼码头、锅市街码头、南川楼码头、百狮园码头、佟家花园码头、运河公园码头和九河桥码头,展馆桥、沧化桥、沧曲桥、百狮桥、佟卉桥和九河桥。步行桥的名字还凝聚着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集体智慧,他们按照地域特点、文化特色、方便记忆的原则提出建议,最终被采纳。

“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步入13座城市展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灰墙黛瓦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目不暇接,既具经典元素又富创新理念,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人文画卷。四周的公共绿楔以运河两岸明清时期的私家名园和文化记载为灵感,池水盈盈、奇石环列,秀木花草、相映成趣,生动再现了沧州古运河的园林盛景。

“水中映月影,波上生清辉”。从高空俯瞰,映月湖静卧园中,湖面宛如铁狮腾云,气势磅礴,完美地融合了沧州的地域特色。一簇簇水柱随音乐起伏从湖中喷涌而出,时而垂直,像是一条条晶莹剔透的珠帘;时而旋转,像一朵朵盛开的莲花。水珠交错落在湖面上,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上演了一场生动绚丽的视觉盛宴。

经过园博园7号门便是沧州坊了。走进宽敞整洁的街区,22座明清仿古建筑呈U型布局,三楼四柱式的冲天牌楼,典雅别致的四合院,碧瓦朱甍的戏楼,巍峨雄壮的城关,惟妙惟肖的杂技雕像,十二生肖的拴马桩,如果不是有现代灯牌的映照和游客的穿梭,我们仿佛穿越回漕运时期的沧州城,看见了当年的繁荣与富庶。

告别沧州坊,一座气势恢宏、体量规整的隋唐风格建筑——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映入眼帘。外地游客来沧州都会来此打卡,开启非遗之旅。展馆总览厅展示了大运河流经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的非遗代表性展项,重塑地方传统场景,追溯历史文化脉络。每个省段设置一个重点活态展示项目和若干多媒体互动项目,展示了311项非遗,包含人类非遗代表作16项、国家级258项、省级37项,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非遗视听盛宴。

穿过非遗馆后身的展馆桥,就进入了运河中心三角洲的植物展园区。1972年,为修建大运河上的节制闸,在北陈屯区域开了一条导流渠,闸所修好后,这条导流渠被保留下来。这条导流渠和大运河原来的河道正好形成一个占地面积423亩的三角形河心洲。北陈屯村历史悠久,是明代成化年间,为保卫沧州而设立的沧州守御千户所十个军屯之一。进入岛中,花成海、树成林,片片湿地点缀其中,一派“精野结合、诗意栖居”的自然景象。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一轮明月悄然爬上夜空。月影、灯影随微风在河中不停摇曳,把寂静的河面装点得婉约动人。远处的喷泉犹如一条20余米长的白色巨龙从高空坠落,在激光灯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疑似银河落狮城。周围的河边、池塘蛙声一片,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像一首欢快的交响曲。在河湾处的杨柳岸,我们漫步在亲水栈道,北望三角洲的大美风光,西观吕家院的乡愁记忆(吕家院村始建于清初1646年,是城内大户吕家庄园,后改为吕家院);在成片的垂柳、白蜡、碧桃、海棠等植物中穿行,抓拍河畔晚间美景,享受惬意时光。

一列由“大化”开往“幸福”的绿皮火车停靠在杨柳岸东面,车身霓虹闪烁,车上琳琅满目,小火锅、小卖部、西餐厅、书咖、文创等流行元素集聚,旧式机车摇身一变成为网红商务区。穿过车站月台,就进入了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合成氨设备、造粒塔、冷却塔等建筑耸立眼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等标语跃入眼帘,记述着那段难忘的岁月。大化的前身沧州化肥厂,是经毛主席圈阅、周总理批准,我国首批引进美国、荷兰成套大型化肥生产装置建设的13家大氮肥企业之一。始建于1973年,1977年投产,被誉为“全国‘大化肥’产业的奠基之作”,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因产销价格倒挂,沧州大化化肥装置停产。2021年以来,经过多元化保护、开发和利用,新建的中式园林酒店——大运河迎宾馆笑迎八方来客,虽坐落于闹市,但竹林环绕、幽静典雅,好似都市里的世外桃源,充满了东方韵律;曾经储存尿素的仓库变身会展中心,水汽车间变身亲子互动的罐罐乐园,造粒塔变身大化展览馆,备品库、综合库、仪表库等厂房变身非遗记忆馆、工业主题酒吧、工业特色酒店等,老厂区华丽转身成为时尚街区,完成了从“工业锈带”到“工业秀带”“文化秀带”“生活秀带”的跨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穿过永济桥,前行不远就是盐场码头,一块巨石立于东堤路旁,上书“元明清盐厂遗址”七个大字。正文记载:“盐厂,为历代长芦盐运司用以堆贮生盐,掣放配送熟盐之所……乾隆《沧州志》谓此地‘每遇掣盐,人如蚁聚’。”民国二十二年《沧县志》也有相关记载:“在城西北隅水月寺西临河。”由此可知,码头东面的大片平房就是当年堆积长芦盐的地方。沧州是长芦盐的发源地和重要产区,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西周时期,沧州即为重要的海盐产地。春秋时期,盐圣管仲专设盐官煮盐,齐国率先实现海盐专卖,以增加国力,从而实现诸侯霸主地位。作为齐国北部的今沧州东部沿海地区,素富渔盐之利,其煮海文化一直占据着黄河以北区域的制高点。两汉于章武县设盐官,东魏于沧、瀛等州置盐灶。唐宋时期,沧州是河北盐的主产地。金代设沧州盐使司,明代设长芦盐使司,长芦盐区由此闻名。黄骅沿海地区产出的盐由捷地减河逆流而上运至沧州,再经大运河南下北上,输送到全国各地。现在,长芦盐区由沧盐集团(黄骅)、塘沽盐场、汉沽盐场、大清河盐场、南堡盐场组成,是我国海盐产量最大的盐场,产量约占全国海盐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沧州城(幞头城)的修建、发展也与长芦盐密不可分。在《马可·波罗游记》就有一段这样的描述:“长芦是一个大城……这个地区有一种含盐分的土,首先他们将这种土垒成大堆,浇上水,让水渗入土中,吸收其中的盐分……这样制造出的盐颜色雪白,质量优良,可运往各地销售。”明万历三十一年《沧州志》记载:“国朝洪武三十三年(1400年),迁沧州于长芦,后至天顺五年(1461年),知州贾公忠奏允建城……绕周八里广,二丈五尺高,三丈六尺阔……五门北曰‘拱极’,南曰‘阜民’,西曰‘望瀛’,东曰‘镇海’,小南门曰‘迎薰’。”随着明朝迁都北京、运河漕运兴盛,沧州城成为运河沿岸重要的商业中心,帆樯林立、船只穿梭,百物汇聚、商贾往来,繁华之境,不逊江南。现如今,沧州市区高楼林立、熙熙攘攘,霓虹闪耀、繁花似锦,但“小南门”一带始终是沧州商贾云集的经济中心、商业中心。

盐场码头的东面就是明代水月寺遗址。水月寺历史悠久,为沧州第一名刹,古沧十景中的禅林水月、鲸川八景中的冰岸水灯都和水月寺有关。明万历三十一年《沧州志》记载:“水月禅林寺,原在州治西南城外观灯桥东,周广顺三年(953年)创建。洪武十五年(1382年)僧正司重修。宣德十年(1435年),僧泽安移建于盐厂东鄙,僧正司在内。”1967年,水月寺被市弹簧厂占用;十余年后,建筑基本无存。后周广顺三年,沧州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铸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久、形体最大的铁狮子(在州治清池,今沧县旧州)。

皓月当空,华灯初上。河中水波荡漾,满河明月形成一道耀眼的光带,指引我们前行。进入老城区后,河堤两边的住宅明显增多,随处可见周边居民的身影,有短衣短裤夜跑的,有三两组合散步的,有成队健步锻炼的,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悠然自得。我们一行人的脚步也随之轻快起来,迅速穿过了川流不息的新华桥和彩虹桥,转西堤到达清风楼。

“晋代繁华地,如今有此楼。暮云连海岱,明月满沧州。”(元·萨天锡《清风楼》)清风楼历史悠久,据明嘉靖《河间府志》记载:“清风楼在沧州公馆内,相传建于晋永康中。”明万历三十一年《沧州志》记载:“清风楼,旧城内西南寺即故址。”但由于文献的缺失,清风楼是何人因何而建、何时遭毁,已无据可查。眼前的这座古楼是1992年复建的,外面琉璃辉煌、内部彩绘绚丽、雄伟壮丽、大气磅礴,是沧州市地标性建筑。夜幕下,流光溢彩的清风楼巍然屹立在解放桥头,璀璨夺目、熠熠生辉;微风徐来,水面上泛起一道道涟漪,像给运河披上了一条银纱,将沧州这座古城装点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对面灯火通明的仿清建筑就是‘洪崖洞沧州分洞’,每到假期学生们都来打卡拍照。下面锅市街码头旁的游船可以聚会吃饭,月影、楼影和船影倒映在河面上,好像一幅五彩斑斓的油画,这一虚一实,让咱们的大运河显得神秘又美丽。”同事边走边指、满脸自豪地介绍着。锅市街码头只听名字就有一种老街集市的韵味。锅市街东西走向,东起钱铺街,西止顺河东街,长270米,宽4米。明朝末年,此地因靠南运河码头,开有几处锅点,众称锅市,后以此取名锅市街,周边还有书铺街、当铺街、鸡市街、缸市街等老街老巷。民国二十二年《沧县志》记载:“就近今二十年考之,盐商、当商而外,厥惟钱商、粮商及布商、木商、洋广货各商,约计七十余行业。”可见自清朝长芦盐业重心北移,沧州逐步向商贸城市转型。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我们从解放桥东面路口右转,到了沧州新晋网红打卡地——南川老街。南川老街地处中心城区大运河文化带核心位置,以老沧州运河街埠文化背景为依托,形成了集娱乐、美食、购物及沉浸式体验于一体的开放式、综合性文化街区。虽然是工作日,但一进老街,人流量明显增大,或是全家出动,或是朋友相约,品美食、买文创、赏古韵,许多门店、摊位前都排起了长队,男女老少齐聚一堂,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朗吟楼前广场灯火辉煌、人头攒动。清康熙十三年《沧州新志》卷二《疆域·古迹》记载:“朗吟楼在南卫河之浒。每至夏月,郡人多游息宴乐于此。”卷十三《艺文》朱用锦《游朗吟楼序》记载:“幞沧西南,水行三四里,苍壑翠壁之上,多楼阁焉。红檐咬雨,绿甍铺鸳,襟浣花洲,枕石塘渡,宏然矗秀于漕河之上者,朗吟楼也。”这些都验证了朗吟楼当时的繁华和秀美。

朗吟楼坐北朝南,楼阁飞檐翘角,四角攒尖,为歇山顶式设计。民国二十二年《沧县志》记载:“相传吕纯阳饮沧酒于此。”传说吕洞宾曾在江淮斩蛟、岳阳跨鹤,飞过洞庭湖来到沧州,并留下“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的佳句,朗吟楼由此得名。站在朗吟楼上,东观满湖明月,湖面波光粼粼,分不清哪里是月影、哪里是灯影,湖心岛上绿树掩映、色彩斑斓,浪漫中带着一丝神秘;西瞧运河弯弯,像一条银色巨龙跃向南川古渡,周围仿古建筑群在河面上倒映成画,昔日“运河绕郭流滔滔,高桅大舵长短篙,自南而北连千艘”的盛景依稀就在眼前;南望金碧辉煌,南川楼犹如众星捧月一般屹立在亭台楼阁之上,钟灵毓秀、大气典雅,光彩耀目、分外美丽;北眺高楼林立,沧州古城今非昔比,运河两岸灯火辉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一站式商场、金融中心、重点学校、三甲医院等应有尽有,一股浓郁的现代化气息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和魅力。眼前的种种美景,犹如一幅立体鲜活的“清明上河图”展现在南川老街。

行程过了大半,我们专程去杜生包子打卡尝鲜。杜生包子系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天津传入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选料精良、配料考究、制作精细,从和面到做馅儿都有独到之处。兴许是饿了,兴许是沿途的风景勾起了食欲,二三十个包子被我们一扫而空,短暂停歇后继续出发。

三两个小女孩身穿汉服在南川楼前翩翩起舞、嬉戏玩耍,在人群中若隐若现,仿佛时间倏然倒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遥想当年,客商游侠,古渡相聚,把酒言欢,说不尽的繁荣;文人墨客,登高远眺,题诗作赋,道不尽的风流。清诗人冯惠在《登沧州南川楼》中写道:“危楼新建枕芦洲,过客登临即胜游。倚醉北瞻天柱近,凭高东望海门悠。鲸波晚带霞千道,鹤梦秋衔月一钩。谩道岳阳多壮丽,古今同乐亦同忧。”相较于朗吟楼的传说故事,南川楼的历史则更接地气。据隆庆《长芦盐法志》记载:“南川楼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冬,并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七月建成。面阔三间,左右两厢,共六间,楼高十丈,隶属于长芦盐运使司,用于运司官员及盐商闲暇登高远眺之用。楼上匾额写着‘南川胜览’四个字。”清康熙十三年《沧州新志》记载:“南川楼在南关昊天观后。今废。”现在这座南川楼和朗吟楼都是2021年复建的。

一桥飞架通东西,百狮稳坐几字湾。沧曲桥横跨运河,连接着南川老街和百狮园,拱形桥身在金黄色灯光的照耀下,线条优美、独具魅力,桥下的水幕上武术、杂技轮番登场。站在沧曲桥上向北眺望,大运河畔流光溢彩,三楼鼎立绚丽多姿,一艘古香古色的游船荡着水波向南驶来,明月投影在水面上一片璀璨,古时的一城孤月成为如今的众星捧月。此时此刻,我终于寻到了那“一船明月过沧州”的盛景。

穿过沧曲桥就是三面环水的百狮园,因其内部装点101尊形态各异的石狮子而得名。这里虽然深居城中,但在青松翠柏的掩映下,少了一些喧嚣和嘈杂,多了一份静谧与美好。顺着园中步道前行,亭台轩榭、坐椅雕塑等景观小品分居两侧,古莲池、缙园等标志性建筑遥相呼应,让百狮园更具文化厚重感。途经缙园,不自觉联想起明朝南京户部尚书张缙。张缙任沧州知州期间执政有方、民心所向;离任沧州时,百姓拉住他的车辕,卧道哭泣挽留;被罢官路过沧州时,“沧人留之,乃家于沧,入沧籍”;被困沧州城时,誓死不降,带领民众抵抗流寇,最终守城成功;83岁时,葬于大运河畔。张缙死后,为张姓守墓者在此建村,名为张家坟。张缙的一生曲曲折折、起起落落,看遍了世间繁华,看透了是是非非,但最终选择终老沧州,我想这场双向奔赴应该既是张缙的命运,更是沧州人的幸运吧。

穿过百狮桥南行,就是以碧桃为特色的佟家花园景观带。仰望夜空、满月如盘,时而藏于云中,时而探出头来;两岸郁郁葱葱,河水微波粼粼,风光旖旎,甚是喜人。佟家花园是历史悠久的花卉生产基地。民国二十二年《沧县志》记载:“城南里许有村曰佟家花园,地临河曲,村民数十户均以艺花为业。二百亩间,碧竹千竿,名花满塍,严冬雪降,而暖窖唐花芳菲,亦觉可赏。是以雅人淑秀,四时游履相错也。秋末菊有佳色,来者益盛,可称沧曲公园。”纪晓岚在《槐酉杂志》中也有相关描述:“沧州佟氏园,未废前,三面环水,林木翳如,游赏者恒借以宴会。”当时盛况可窥一斑。今日的佟家花园,早已从私人的享乐之地变成了百姓的休闲场所,名花秀木、争奇斗艳,身入其境、乐在其中,令人流连忘返。如果再给这片景区取上一个“沧曲公园”的名字,城市历史文化氛围会更加浓郁些吧。

摆开双臂、迈开双脚,在美景的加持下,我们走路带风。急行中,我们接连路过了鲸川路、晴川路,大道笔直宽阔直通运河西堤。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坚持“留改拆”并举,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打通“断头路”,园林绿地越来越多,公共设施越来越完善,城市路网越来越畅通,人民生活品质越来越高,这些变化正在成为沧州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晴川路连接的是运河公园,是城市微度假生态公园和大型活动承载地。从运河流动方向来看,它像物理符号Ω,但从空中鸟瞰公园,它更像一个心形,周边的道路、桥梁、水系像主动脉一样汇聚至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同心圆”。每日清晨,周边群众都喜欢来此健身锻炼,随着周边改善型住宅的拔地而起,这里将成为小区里的“后花园”。

月下南运河,人醉五月夜。我们沿着运河公园南面的景观带前行,灯光逐渐昏暗下来,周边也只有走路的沙沙声,还好皓月千里、银光洒下,温柔地铺在我们前行的小路上,微波荡漾满河明月宛若仙境,月的皎洁与夜的静谧相互映衬,令人陶醉。快22时的时候,我们到达此行的终点海河路。返程路上思绪万千,怡人风景在脑海中循环上映,园林、码头、古楼、老街像一颗颗光耀夺目的“夜明珠”镶嵌在南运河上,景色旖旎、令人沉醉。不禁想起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杨金深同志来沧调研时填的两首词。《减字木兰花·沧州大运河随想》:水光潋滟,碧透轻波舒彩练。大美沧州,月色潮声一脉收。风华绝代,跃进新时人豪迈。凛凛狮魂,唤取天河不老春。《沁园春·大运沧州》:九曲长龙,乍起洪波,浪卷云头。感星移物换,史河奔涌;千年漕运,古渡悠悠。书舍琴声,朗吟月影,如缕清风送晚舟。通衢处,看水光潋滟,万象同俦。春秋往替无休。与时进,宏图正远谋。喜京杭一脉,贯接南北;东出渤海,商旅从游。俊士垂名,雄狮列阵,新业高科众志酬。添锦绣,有华章咏唱,大运沧州。

千年运河,生生不息,伴随着运河一直流淌的,是那一段源远流长的历史;大美长芦,历久弥新,伴随着狮城一起“出圈”的,是一幅拼搏奋进的长卷。当前,运河两岸日日有变化、月月见新颜,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许,一篇篇崭新的运河故事将在狮城这方热土上书写得越来越好。

夜深了,满河月光皎洁明亮……

2024-07-17 木月水 胡长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4129.html 1 一河明月游狮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