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8日
第05版:05

方士英花岗岩上“绣”艺

3年雕出《千里运河图》

本报记者 魏焕光

日前,陈书铎“海光驻影”摄影展在黄骅市博物馆开展,以海洋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吸引了市民的目光。张伟伟 摄

方士英在创作

调色、补图、装帧……随着进入扫尾阶段,石影雕作品《千里运河图》即将完成。据了解,该组作品由8幅分体石影雕画构成,出自我市吴桥县石影雕省级非遗传承人方士英之手,她在坚硬的花岗岩石板上精雕细琢,耗时3年多。

记者看到,这幅《千里运河图》描绘了京杭大运河沿线6省市、8个标志性地区的运河人文景观,这些地区包括北京通州、天津三岔口、沧州、山东台儿庄、扬州、常州、淮安和杭州,是迄今为止全国乃至世界首次以石影雕工艺反映京杭大运河万千风貌的作品。整幅作品总长9.6米、高0.6米、重约200公斤,图景壮阔。在古老的石头上,运河的繁华与静谧,人民的生活气息与历史文化底蕴交织共生,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初次邂逅方士英,恐怕无人会将这位看似柔弱的女性与繁重的石影雕工作联系到一起。然而,艺术的薪火偏偏选择了她来传递。

出生于1971年的方士英,自小热衷于美术,扎实的绘画功底使她在1998年刚一接触石影雕,就立刻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一公斤重的铜錾在她手中轻盈如针,她在石板上挥洒“绣”艺,勾勒出一幅幅心中绮丽的画卷。

《千里运河图》的构思始于2021年,谈及灵感来源,方士英透露最初的设想是雕刻《清明上河图》。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热潮涌动,方士英怀着对母亲河的深厚感情以及民间艺术家的责任感,决定创作一幅反映古今运河风情的小型《清明上河图》。把大运河的韵味镌刻在石头上恒久保存,给自己和社会留下一抹乡愁、一份回忆。这让她觉得做这件事很有意义。

尽管是缩小版《清明上河图》,可实际操作起来却并非易事,对她的技艺提出了严苛考验。为了容纳丰富的画面细节,方士英需将传统写实手法转为线条感更强的写意风格。与此同时,如何巧妙而集中地展现各地文化特质成为另一难题。她请教史学专家,走访扬州等地,亲历运河故地,汲取灵感,提炼可用的素材。设计的画稿经多方反馈,不断修改完善。在沧州段运河图上,沧州铁狮子、清风楼、泊船码头、鼓足风帆的漕船、沧州城门以及沿河的垂柳等景物,栩栩如生地展现了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与此相比,创作过程中承受的心理重负更加考验人。方士英解释道,石影雕不同于可以修正的画作,一旦刻下便不可逆,因此每一个凿痕、每一个线条、每一个图案,都需要在心中笃定后方可着手。“我做了近30年石影雕,直到现在雕刻人物时仍会紧张。尤其是刻眼睛,必须刻出神采,一旦失败就必须返工。”方士英说。

在打造《千里运河图》的过程中,方士英勇破常规。“黑白灰是画面的三种主色调,以往河流常用白色表示,而留黑底为水纹。这次,我反其道而行,河水黑色,波纹则显白,也别有一番韵味。”她分享道,在雕刻天空、乡村等图案时,她都尝试了此类技法,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

作为沧州非遗传承人,方士英热衷反映本地人文风貌,经过她长年累月独自一人地艰苦劳作,沧州的诗经文化、运河文化、渤海文化、医药文化、武术文化和杂技文化都跃然石上。她的作品也作为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多次赴省会和外地参展。

石影雕这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技艺源于清代,当时的石雕工匠李州依托传统“针黑白”工艺,利用黑白成像原理,将绘画之美嵌入石头。历经沧桑岁月,石影雕工艺曾几近消亡,直到被民间艺人重新拾起。如今,随着科技进步,电动、激光等工具逐渐取代了手工,甚至南方有些地区已实现工业化生产。但方士英坚定地执着于手工之道:“我太喜欢这门艺术了,特别享受铜錾撞击花岗岩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尽管劳损身体,我的热爱却从未消减。”

如今,方士英决心不让这门手艺在她手中凋零。她受邀成为吴桥县职教中心石影雕社团的非遗教师,还在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建立了石影雕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年组织面向社会的石影雕短训营、学习班近40期,带领6000多人次体验石影雕的魅力,每年培养学徒150人。她一边乐此不疲为石影雕技艺传承发挥着自身作用,一边继续雕刻流淌千年的运河故事。

石头虽硬,却承载了千年的运河记忆;运河虽长,却流淌在每一刻的匠心独运之中。在传承石影雕的路上,方士英越走越坚定。

2024-07-18 本报记者 魏焕光 方士英花岗岩上“绣”艺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4246.html 1 3年雕出《千里运河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