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些经营不错的企业采访,在赞叹之余,笔者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一组数据,国内每年倒闭的中小企业不少,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几年。与这些速衰的企业相比,那些经营了二三十年的中小企业,甚至是家族式企业,他们的生存之道是什么?
对比很多传统制造企业,他们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得有滋有味,一个共同点是不断求新。
黄骅的一家玻璃模具厂,起步时是一家乡镇企业,起点并不是很高,现在不但经营规模扩大,而且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几十年来,这家企业不断地投入资金搞研发,以过硬的产品品质,赢得了客户信任。
这家企业盯住行业前沿需求,与高校合作,在模具开发上持续投入,帮助制瓶企业实现了瓶身轻量化。
瓶身轻量化技术节能降碳,符合双碳经济的要求,同时也为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一个瓶子少用十几克玻璃,一年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连带着玻璃瓶生产中耗电也大幅节减,让追求降本增效的客户乐享其“省”。
创新,不一定都是高精尖、高大上,传统行业也能在创新中重获新生。
献县的测试仪器行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存在,但那时还是指针式的显示设备,测试的精度可想而知。今天,这个行业里的设备都升级为高度机电一体化,具备数字化控制系统、数显功能,检测的精度今非昔比。一些企业能够走到今天,无一不是靠着求新求变发展壮大。
从事工程仪器测试设备生产的航天科宇公司,如今成为英美企业的贴牌生产厂家,这也表明国际企业对航天科宇公司实力的认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说,缩短国产设备与国际先进设备之间的差距,是他们一直以来的追求。
在某些行业,有人抱怨太“卷”。不“卷”不是正常的市场状态。既然无法避免“卷”,不如在“卷”中求变。
况且,现在创新环境愈发友好。有的京津高校主动落户沧州,把技术送到企业家门口;政府部门则积极牵线搭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或桥梁,为企业创新添把火。可以说,在创新方面,政、校、企正在共同发力。
当下,经济发展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很多行业可能还会“卷”下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坚持投入搞创新就更加难能可贵,也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