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学翠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赵俊杰
日前,在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西北村粮食晾晒场上,村民们手拿土地承包证排起长队。当天,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村民发放上半年土地流转的保底收入。“每亩地300元,现在开始发钱。”村党支部书记蒋新立话音刚落,人群中就响起热烈的掌声。
现场,人头攒动,村民们有序上前签名、按手印、领钱……78万元现金很快发放到196位村民手中。“我家入股了24.73亩土地,这次分了7419元。下半年保底收入还有这么多,年底还有分红。”村民蒋福友拿到钱,喜笑颜开。村民杨如才也赞不绝口:“以前自己种,靠天吃饭,现在流转给村合作社,旱涝都能保丰收。空闲时间还能打零工挣点钱。”
这几年,西北村一直探索村民致富、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办法,村党支部领办的西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后,开始尝试以流转土地的形式发展规模化种植。蒋新立说,他们参观考察了多家企业,最后决定与邯郸一家公司合作,采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将流转土地托管给农业公司种植玉米、小麦等,农户以自有耕地经营权入股,获得一定的保底和分红。
“每亩地每年保底收入600元。年底,利润部分的50%再给村民分红。”这一利好消息,给村民吃了“定心丸”,大家纷纷以土地入股村合作社,村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从最初的几百亩增加到2600亩。
“种、产、销,农业公司全管了,农民零投入、零风险。”蒋新立介绍,农业公司还将北斗导航系统、飞防植保、智能灌溉等应用于农业种植,有效提高了农业产值。
为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去年,西北村购置了烘干塔、青稞打包机等设备,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增加农产品加工等业务,去年加工玉米2000吨,仅此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
蒋新立表示,未来他们还要引进更多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农业增效,让村民的腰包更鼓,村集体的家底更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