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游泳就不会溺水?戴上游泳圈就能“保命”?以下这些有关溺水的认识误区要避开。
误区一:会游泳、水性好就不会溺水。
开放水域情况复杂,会游泳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安全。野外水域水下,情况往往十分复杂,可能有水草、淤泥等,容易困住游泳者,进而可能发生溺水事故。
误区二:使用游泳圈能“保命”。
游泳圈不是专业的漂浮设备,当水流发生变化,人在水中未抓住游泳圈,或者游泳圈功能失效时,可能引发溺水。
误区三:溺水只发生在江河湖海等自然流域。
事实上,只要有水,就可能发生溺水。据有关数据统计,有13%的溺亡者会溺死在浴缸、游泳池,甚至小小的水桶中。
误区四:只要水面平静,下水就不会有危险。
自然水域水面下的暗流、暗礁、水草、沟壑等,都可能对人造成生命威胁。
误区五:溺水时可大声呼救。
溺水时,人无法发出声音,甚至意识模糊。影视剧中经常出现溺水者拍打水面、大声呼救的场景,但是实际上,真正溺水的人往往想呼喊,却发不出声音。如果发现有人趴在水中,这人可能已经意识模糊,需要尽快救援。
误区六:手拉手就能救出溺水者。
手拉手救援不仅无法把溺水者救上来,还会导致更多人溺水。
误区七:“倒挂控水法”能救活溺水者。
倒挂控出的水,大部分是食道和胃中的水。对于溺水者来说,最致命的是吸入肺部的水。“倒挂控水法”不仅无法排出肺中的水,还可能把胃里的食物弄进气管,进一步增加阻塞呼吸道的风险。对于无呼吸无脉搏的溺水者而言,“倒挂控水法”还会耽误最佳救治时机。
康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