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5日
第02版:02

盐碱地上苦练“绣花功”

——记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王伟伟

本报记者 王 雪

这几天,在市农林科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实验室里总能见到王伟伟的身影。作为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忙完6月的夏收工作,他又走进实验室对收获的小麦进行检测。

2012年,王伟伟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来到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从事小麦育种及栽培工作。“我刚来的时候,沧州一些土壤盐碱化程度高的地方,小麦亩产仅有100到150公斤,甚至更低。农民辛苦一年,收上来的粮食连自家人都不够吃。”作为一名育种人,从参加工作那天起,王伟伟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唤醒这些“沉睡的”土地,培育出一批耐盐碱抗旱的优质小麦品种。

王伟伟的工作周期以年为单位。每年从小麦返青前开始,他都要与育种团队成员在旱圃试验田里,进行旱碱麦种质资源田间调查。他和团队成员要从不计其数的小麦中找到最好的那一株。无论是麦收前的正午时刻,还是极端恶劣天气里,他都坚守在一线。“天气恶劣的情况下,育种材料才能表现出抗干热风和抗寒性的差异,才能真正确定品种的抗灾能力。”王伟伟说,培育一个能在盐碱地扎下根,且稳产、高产的旱碱麦品种,需经过种质资源的引进和筛选、优势亲本选择、优异品系筛选等多个环节的考察,且环环相扣。因此,他和团队成员经常“两点一线”,在试验田和实验室间来回穿梭。

选育耐盐碱的旱碱麦品种,这些年,市农科院一直采用水旱两圃交替选择育种方法。王伟伟除了在作为旱圃的西花园试验站建立试验田进行田间调查外,还要到作为水圃的沧县前营试验站进行田间调查。“每一年,我都会准备一个下地笔记本,记好每次进入试验田的时间、地点,地里的苗情、调查情况等,以便心中有数,追根溯源。”王伟伟说。

在王伟伟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共同建起了河北省旱碱麦重点实验室。借助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他们不断挖掘旱碱麦的优异基因,基本摸清了滨海盐碱地盐分离子的周年变化规律。同时,他们还开发了沧州市滨海盐碱地盐分离子综合评价系统,为开展室内小麦耐盐碱高质量鉴定与评价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今年,市农科院建起了人工气候室,王伟伟和其他成员在室内模拟出与作物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界气候条件,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王伟伟说,有了人工气候室,他的研究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从事小麦育种及栽培工作十多年,王伟伟每年待在农田里的时间有近270天,搜集保存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达1.5万份。他还主持研究了开放式聚合轮回选择育种、耐盐小麦叠氮化钠诱变培育等育种方法。王伟伟和团队成员陆续选育出8个耐盐碱抗旱的小麦品种。这些新品种,也让盐碱地变成丰产田有了更多选择。

2024-07-25 ——记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王伟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5084.html 1 盐碱地上苦练“绣花功” /enpproperty-->